从 “四大转变” 看城市更新 “焕新术”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07
从 “四大转变” 看城市更新 “焕新术”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城市更新已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活力的关键举措。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旧城改造,而是一场涉及规划理念、建设模式、治理方式、运营机制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从 “四大转变” 视角深入剖析,能清晰洞察城市更新这一 “焕新术” 如何让城市重焕生机。
一、规划理念: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的转变
传统城市发展多依赖增量扩张,通过不断向外拓展土地来实现规模增长。然而,随着城市空间逐渐饱和,这种模式带来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如今,城市更新推动规划理念向存量优化转变。
以深圳为例,这座土地资源极度紧张的城市,通过城市更新对旧工业区、旧商业区等存量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将老旧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园,不仅保留建筑结构,还注入文化创意元素,吸引众多创新企业入驻。原本闲置的空间被鸡活,产业得以升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这种转变意味着规划者需更精细地梳理城市既有空间,挖掘潜在价值,以很小的资源投入获取很大的效益产出,让城市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功能完善与品质提升。
二、建设模式:从大拆大建到大改小建、微改造的转变
过去,城市建设常采用大拆大建模式,虽能迅速改变城市面貌,但易破坏城市历史风貌与文化肌理,引发社会矛盾。当下城市更新倡导大改小建、微改造模式。
广州永庆坊便是典型案例。在更新过程中,保留骑楼街的传统风貌与建筑特色,通过局部修缮、内部功能调整,引入新业态。狭窄街巷得到清理整治,老旧房屋经改造成为特色店铺、咖啡馆。这种模式避免大规模拆除重建的高成本与高污染,保留城市记忆,以渐进式、微更新方式让街区重焕活力,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生活需求的平衡,为城市注入独特魅力。
三、治理方式:从职能部门主导到多元共治的转变
城市更新涉及复杂利益关系,以往职能部门主导的治理方式难以充分满足多元主体需求。如今,正逐步向职能部门、企业、社区居民等多元共治转变。
上海静安区的一些老旧小区更新项目中,职能部门搭建沟通平台,引导居民参与方案设计,充分听取意见。企业发挥资金与专业优势,负责项目建设与后期运营。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居民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对更新成果认同感增强,更愿意维护社区环境。这种治理方式提高决策科学性,减少更新阻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让城市更新更贴合居民实际需求。
四、运营机制:从一次性开发到可持续运营的转变
过去城市开发多为一次性项目,建成后运营管理缺乏长效性。城市更新促使运营机制向可持续运营转变。
成都太古里项目,在建成后持续优化运营策略。根据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反馈,不断调整业态布局,引入新品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通过精细化运营,保持商业活力,实现长期稳定收益。同时,注重与周边环境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价值。这种转变要求在项目规划初期就考虑运营需求,将短期建设与长期运营有机结合,保障城市更新项目的持久生命力。
城市更新的 “四大转变” 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市 “焕新术”。规划理念转变为城市更新奠定方向,建设模式转变赋予城市独特气质,治理方式转变凝聚更新力量,运营机制转变保障更新成果长效延续。通过这一系列转变,城市实现从物质空间更新到功能品质提升、从硬件建设到软件优化的全方面升级,让城市在发展浪潮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持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