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液的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内阻、循环寿命和高低温性能。扣式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基于锂离子的嵌入与脱嵌反应。在放电过程中,负极的金属锂失去电子,形成锂离子(Li⁺),电子通过外电路流向正极,形成电流;锂离子则通过电解液和隔膜向正极迁移,嵌入到正极材料的晶格中。充电过程则相反,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锂离子从正极脱嵌,回到负极,重新沉积为金属锂。这种可逆的电化学过程使得扣式锂电池能够实现多次充放电循环(尽管部分扣式电池设计为一次性使用)。正极材料多为锂二氧化锰(Li-MnO₂)或锂钴氧化物(LiCoO₂)。无锡中性扣式锂电池

隔膜是位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多孔薄膜,主要作用是防止正负极直接接触导致短路,同时允许锂离子通过。扣式锂原电池常用的隔膜材料为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微孔膜,厚度 5-20μm,孔隙率 40%-60%。隔膜的孔径需严格控制(通常为 0.1-1μm),确保锂离子顺利迁移的同时,阻挡电极材料颗粒的穿透。部分**电池还会在隔膜表面涂覆陶瓷涂层(如 Al₂O₃),提升隔膜的耐高温性能和机械强度。外壳采用不锈钢材质(如 304 或 316 不锈钢),分为正极盖和负极底两部分,正极盖通常带有凸点或刻痕,便于与设备的正极接触;负极底为平底结构,与设备的负极接触。外壳不仅起到保护内部电极和电解质的作用,还作为电流的集流体,传导电子。密封件位于正极盖和负极底的连接处,通常采用丁基橡胶或环氧树脂,通过机械压合或激光焊接的方式实现密封,防止电解液泄漏和外界水汽、氧气进入电池内部,确保电池的长期稳定性。上海超创扣式锂电池电子腕表的重心动力源,为指针驱动模块提供持久稳定的微电流输出。

在现代电子设备的精密世界中,存在着一种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组件——扣式锂电池。它形如纽扣,貌不惊人,却以其高能量密度、稳定的电压和长久的使用寿命,为无数便携式电子设备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从智能手表的滴答作响到汽车钥匙的遥控开启,从助听器的细微放大到物联网传感器的默默值守,扣式锂电池以其“方寸之间,能量万千”的特性,深刻地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扣式锂电池,尽管体积小巧,但其内部结构却是一个精密的电化学系统。
扣式锂电池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这一特性使其适用于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应用场景。常见的扣式锂电池,如锂锰扣式电池,工作温度范围一般为-20℃到+60℃。在低温环境下,虽然电池的性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如电池内阻增大、放电容量降低,但仍能保持一定的工作能力,满足设备在寒冷环境下的基本用电需求。在高温环境中,锂锰扣式电池也能稳定运行,不会因温度过高而出现严重的性能衰退或安全问题。对于一些特殊设计的扣式锂电池,其工作温度范围更为宽泛。汽车遥控钥匙内置扣式电池,十年续航能力支撑日常解锁操作。

扣式锂电池(Button Lithium Battery),又称纽扣锂电池或扣式锂原电池 / 蓄电池,是一种外形呈圆形纽扣状(直径通常在 5-20mm,厚度 2-7mm)、以锂离子或锂金属为重心电化学反应载体的微型储能装置。其重心特征在于 “微型化” 与 “高比能量”—— 相较于传统的碳性扣式电池(如 LR 系列),扣式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达 250-600Wh/kg,是前者的 3-5 倍,且放电电压稳定,自放电率极低(月自放电率通常<1%),能为微型设备提供长期可靠的电力支持。从电化学反应类型来看,扣式锂电池可分为扣式锂原电池(一次电池)和扣式锂离子蓄电池(二次电池)两大类。扣式锂原电池采用不可逆的电化学反应原理,放电后无法充电,适用于低功耗、一次性使用的场景(如遥控器、电子标签);扣式锂离子蓄电池则基于锂离子嵌入 / 脱嵌的可逆反应,可反复充放电,适用于需要循环使用的设备(如智能手表、无线耳机充电盒)。广泛应用于电子表、心率监测仪等低功耗设备。宁波CR2016扣式锂电池生产厂家
串联多颗可组成高压模组,扩展应用范围。无锡中性扣式锂电池
扣式锂电池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创新与突破的历史,与材料科学、电化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早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兴起,小型化电子设备对便携电源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促使了扣式电池的诞生。较初的扣式电池技术相对简单,性能有限。但在20世纪中期,材料科学和电化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为扣式锂电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0年代,银氧化物电池应用于扣式电池中,其稳定的电压输出和较高的能量密度使其在当时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电池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银氧化物电池的局限性逐渐显现。1970年代,锂电池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锂扣式电池应运而生。锂元素具有极高的比容量和低电位,使得锂扣式电池展现出极高的能量密度、较长的寿命以及良好的耐储存性。这一时期,锂扣式电池开始逐渐取代其他类型的扣式电池,成为手表、计算器、遥控器等小型电子设备的标准电源。无锡中性扣式锂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