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氮化处理注意事项之装炉,清洗工件同气体氮化,但比较好擦干或晾干再装入炉内,以节省打弧时间。工件应均匀装入炉内,工件之间,阴阳极之间必须间隔30mm以上,以免工件之间,两极之间电流密度过大而致工件局部温度过高。做好防渗,凡小于2mm的孔,缝隙必须屏蔽,试样放置在能与工件温度保持一致的位置上。在离子氮化中经常发生两种异常辉光发射,有场致发射和电子发射,场致发射即为工件或气隙存在小孔或小缝隙,或因油质溶化引起辉光集中,导致电流加大产生定点弧光,生成类似于电焊的效果,使工作无法进行。电子发射即为工件存在尖角或工件摆放不当,如两件之间、阴阳极之间等距离太近,这些地方电流密度较大,当工作时如所给电流太大,则这些位置温度迅速升高,电流密集于此处,也产生定点弧光,使工作无法进行。离子氮化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优点就是环保节能,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氮化新工艺。清远不锈钢离子氮化性能
离子氮化装炉时零件间距如何控制?不同尺寸产品混装,装炉零件的间距过小会影响到零件的渗氮效果,如果过大会浪费装炉空间。根据经验,离子氮化零件在装炉时零件之间的间距一般控制在20mm左右。如果零件较小,这个间距可以适当缩小,不过一般不要小于10mm。离子氮化不同零件拼炉时如何装炉?在欧洲,自从1986年德国TEG公司(现归属德国PVA公司)的,热壁式离子氮化炉已经获得广的应用。热壁式离子氮化炉因其炉内温度可以通过辅助热源进行分区调控,使整炉的温度均匀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对于装炉的要求降低了很多。对于热壁炉而言,在装炉方面需要注意的主要是比表面积(辉光表面积与产品重量的比值)相近的产品尽量装在同一层,这样可以进行良好的温度调控。韶关离子氮化检查离子氮化工艺操作记录。
离子氮化技术的起源可回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德国科学家伯恩施坦初次提出了离子氮化的概念。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早期发展缓慢。直到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随着真空技术和电源技术的进步,离子氮化设备逐渐完善,该技术才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离子氮化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从初简单的直流离子氮化,发展到脉冲离子氮化,有效解决了传统直流离子氮化中存在的空心阴极效应等问题,提高了氮化质量和效率。同时,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工艺控制更加精确,应用领域也从初的机械制造行业,逐步拓展到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等众多领域,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且不断发展的表面处理技术。
等离子渗氮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生成界面膜层的热处理方式。辉光放电等离子体中氮扩散进入膜层中,从而增强工件表面硬度。工艺过程中待处理工件为阴极,通入氢气及氮气的混合气体,在数百伏特及50~500Pa压力下对阳极施偏压。阴极势降中,由于基体表面温度高达450℃以上,氮离子获得加速并撞击基体表面从而氮元素渗入工具内部。通过这种方式可形成含铁或铬、钼、铝及镁等的氮化物化合层及扩散层。其表面硬度可达1000HV,甚至更高。通常工件表面主要是被称作为白层的铁氮化合物。氮含量可以根据应用需要进行调节,甚至完全抑制以便为后续的硬质材料涂层创造更好的表面条件。生成的扩散层从工件表面至芯部几十毫米的硬度降低非常平缓。在工业化沉积硬质膜方面,电弧蒸发工艺因其简单便捷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离子氮化温度是多少?
由于空心阴极效应,当小孔的孔径比达到一定数值时,离子氮化的渗氮也无法正常进行,因为深孔内起辉容易导致孔内辉光叠加进而引起工件表面超温。另一方面,如果孔深过大,受阴阳极距离的影响,孔内的起辉难度会增大,导致工件温度偏低。根据经验,通孔的内孔长度与直径的比值达到8时渗氮效果会变差,此时可以增加辅极来改善渗氮效果;通孔的内孔长度与直径的比值达到16时渗氮会变得很困难,需要特殊方法才能实现。如果有需要离子氮化的需要,欢迎联系我们衡创。离子渗氮的工艺参数较多,包括渗氮温度,时间,炉气压力,气源,气体流量,电压,电流,抽气速率等。中山金属离子氮化性能
离子氮化可以找谁处理?清远不锈钢离子氮化性能
离子氮化法是由德国人B.Berghaus在1932年发明的。该法是在0.1~10Torr(1Torr=133.3Pa)的含氮气氛中,以炉体为阳极,被处理工件为阴极,在阴阳极间加上数百伏的直流电压,由于辉光放电现象便会产生象霓红灯一样的柔光覆盖在被处理工件的表面。此时,已离子化的气体成分被电场加速,撞击被处理工件表面而使其加热,同时依靠溅射及离子化作用进行氮化处理。离子氮化法与以往的靠分解氨气或使用物来进行氮化的方法截然不同,作为一种全新的氮化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精密仪器、挤压成型机、模具等许多领域,而且其应用范围仍在日益扩大。清远不锈钢离子氮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