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式温湿度计校准步骤
1.连接与预热
将被校温湿度计与标准温湿度发生器置于同一测试舱内,确保两者探头处于相同位置且不受气流干扰
开启设备电源,预热30分钟(参考设备说明书要求)
2.温度校准
1.低温点校准
设置恒温箱温度为量程下限,湿度保持50%RH,稳定30分钟后
记录标准温度值T标与被校温度值T测,计算误差ΔT=T测-T标
若超差,通过校准菜单修正零点参数
2.高温点校准
升温至量程上限,湿度保持50%RH,稳定后记录数据
调整量程增益参数,使上限点误差符合要求
3.湿度校准
1.低湿校准
设置温度25℃,湿度调至下限,稳定20分钟后对比标准湿度计与被校仪表读数,修正湿度零点偏差
2.高湿校准
提高湿度至上限,稳定后校准量程线性度
4.多点测试
1.选取温湿度组合点:低温低湿(0℃/20%RH)、常温常湿(25℃/50%RH)、高温高湿(50℃/85%RH)等
2.每点稳定后记录数据,计算非线性误差(比较大偏差≤±1.5%FS)
5.回程误差测试
1.温度回程:25℃→50℃→25℃循环,记录升/降温时同一温度点的湿度偏差
2.湿度回程:30%RH→80%RH→30%RH循环,检测湿度滞后误差(应≤±2%RH)
6.稳定性验证
1.在25℃/50%RH标准点持续运行8小时,每小时记录1次数据
2.计算温湿度漂移量
温度湿度,英菲服务每一步!连云港温度显示仪热工计量
机械式温湿度计校准步骤
1.设备布置
1.将标准温湿度传感器与被校机械式温湿度计并列置于恒温恒湿箱中心区域,两者间距≥10cm
2.保持箱内空气流速≤0.5m/s,避免直吹仪表
2.温度校准
1.低温校准:设置箱体至量程下限(如-10℃),湿度保持50%RH,稳定1小时后对比标准值与指针读数,误差超差时(如±1℃)用**工具调整游丝张力
2.高温校准:升温至量程上限(如50℃),稳定后通过调节双金属片固定螺丝修正偏差
3.湿度校准
1.低湿校准:设置温度25℃,湿度调至20%RH,稳定40分钟后
拨动湿度表指针至标准值,调整毛发束/聚合物膜预紧力
2.高湿校准:提高湿度至95%RH,稳定后校准量程范围,修正刻度盘定位
4.同步性测试
1.选取特征点:(0℃/30%RH)、(25℃/60%RH)、(50℃/90%RH)
2.每点稳定后记录温湿度示值误差,要求温度≤±1.5℃,湿度≤±5%RH
5.回差检测
1.温度回程:25℃→40℃→25℃循环,检测指针复位偏差(应≤±0.5℃)
2.湿度回程:50%RH→80%RH→50%RH循环,检查毛发束滞后量(应≤±3%RH)
6.稳定性验证
1.在30℃/75%RH工况下持续工作24小时,每2小时记录数据
2.比较大漂移量应满足:温度≤±1℃,湿度≤±4%RH
连云港温湿度计热工计量检测温度湿度压力,英菲精确发力!
温度开关校准步骤
1.设备准备
1.将温度开关与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并列置于恒温槽/干体炉内,确保传感器完全浸入温场均匀区域。
2.连接温度开关输出端至通断检测装置(如万用表),通过电流≤50mA。
2.校准点选择
1.固定式开关校准其标称值;可调式选择量程下限、50%量程点及上限。
2.示例:量程(0-100℃)选择0℃、50℃、100℃三点。
3.动作温度校准
1.从低于校准点10℃开始,以≤1℃/min速率升温,监测开关状态变化。
2.首先动作时记录标准温度值(动作温度td),重复3次取平均值。
3.计算动作温度误差:Δt=td-ts(ts为设定值),要求≤允许误差。
4.回程测试
1.以相同速率降温,记录开关复位时的回复温度th。
2.计算通断温度差Δtd=|td-th|,应满足滞回要求(如≤2℃)。
5.参数调整
1.超差时调节设定指针或电子补偿参数,可调式开关需重新标定三点。
2.分体式传感器可用信号模拟器直接校准开关电路。
6.记录与报告
1.生成校准证书,包含动作温度误差、通断温度差及测量不确定度。
2.校准环境要求:温度(20±5)℃,湿度≤85%RH。
热工校准,信赖英菲!连云港温度显示仪热工计量
数字温度计校准步骤
1.设备连接与预热
1.将被校数字温度计与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如PT100)并列置于恒温槽中,确保传感器浸入深度≥100mm。
2.连接数字温度计输出信号至数据采集器,通电预热20分钟。
2.零点校准
1.设置恒温槽至0℃,待温度波动≤±0.1℃时保持10分钟。
2.记录标准温度值T标与数字温度计示值T测,计算零点误差ΔT=T测-T标。
3.若误差超差(如±0.3℃),通过校准菜单修正零点参数。
3.量程校准
1.升温至量程上限(如150℃),稳定后记录标准值与测量值。
2.调整量程增益系数,确保上限点误差≤±0.5%FS。
4.多点校准
1.选取校准点:0℃、50℃、100℃、150℃(量程为0-150℃时)。
2.每点稳定后同步记录数据,计算线性误差(要求≤±0.2%FS)。
3.通过多点拟合功能优化温度-电压特性曲线。
5.回程误差测试
1.从50℃以1℃/min速率升温至100℃,记录各点示值。
2.同速率降温至50℃,计算同温度点升/降温比较大偏差(应≤±0.3℃)。
6.稳定性验证
1.在100℃恒温点持续运行4小时,每小时记录1次数据。
2.比较大漂移量应≤±0.1℃(满足年稳定性≤0.2%FS要求)。 连云港温度显示仪热工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