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全国共有8所高校通过审核,正式获批招收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octo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DTI)研究生,部分“985”高校也积极申请设立自主DTI项目。这一进展标志着我国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为满足国家语言服务战略和国际传播需求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调研情况来看,翻译企业与高校在DTI人才培养目标上已形成基本共识,普遍认可实践型、复合型、国际化的培养方向。翻译企业更关注人才的国际化导向(40.4%)、实践与学术并重能力(40.9%),以及在跨领域拥有广阔视野同时在单一领域具备专业建树(41.6%)。在培养方式上,企业普遍接受不限于全日制或在职的灵活模式(55.7%),以适应人才多样化成长路径。
高校方面对DTI人才的期望更为清晰和具体,70.8%的高校认为应注重国际化与本地化能力的平衡,53.1%强调实践能力和跨领域发展并重,且63.9%认可非单一培养路径。整体来看,校企在“什么样的DTI人才是需要的”这一问题上,已形成高度认同。
然而,尽管人才画像趋于一致,96.9%的高校仍坦言在具体培养环节存在明显短板,尤其在师资能力(58.5%)、跨学科融合(49.2%)、实践机会(43.8%)、国际化视野(43.1%)及实践指导(40.8%)等方面问题突出。这些瓶颈成为制约DTI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补齐短板,校企双方在资源共享与协同育人方面达成普遍共识。多数高校希望翻译企业能为DTI研究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院校69.2%、企业37.1%)、参与真实翻译项目(院校70.8%、企业36.4%)并邀请企业前辈讲授行业动态(院校68.5%、企业36.4%)。同时,企业希望高校为其定制DTI课程(34.9%),高校则期待企业能提供企业导师支持(71.5%)。此外,双方还表示愿意在翻译技术、翻译理论等领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与项目合作。
在DTI制度初步落地的背景下,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将成为提升翻译博士人才质量、构建国家语言服务体系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