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水电解技术(ALK)是指在碱性电解质环境下进行电解水制氢的过程,电解质一般为30%质量浓度的KOH溶液或者26%质量浓度的NaOH溶液。较之于其他制氢技术,碱性电解水制氢可以采用非贵金属催化剂,且电解槽具有15年左右的长使用寿命,因此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和竞争力。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已有数十年的应用经验,在20世纪中期就实现了工业化,商业成熟度高,运行经验丰富,国内一些关键设备主要性能指标均接近于国际先进水平,单槽电解制氢量大,易适用于电网电解制氢。但是,该技术使用的电解质是强碱,具有腐蚀性且石棉隔膜不环保,具有一定的危害性。PEM水电解制备的绿氢应用于合成氨、炼油、化工、钢铁等碳密集型行业。乌兰察布附近电解水制氢设备产量
三种制氢路线:“成本”短期制约,“可持续”长期。氢气制备方式主要包括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氢和电解水制氢三类。其中电解水制氢是利用水的电解反应制备氢气的技术,可再生电力制氢称为“绿氢”,是零碳排、可持续的“路线”,但目前成本仍是制约其普及的瓶颈因素,其规模化应用需要产业链各环节推动降本。影响单位制氢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电价、单位电耗、设备单价、运行寿命等因素。随着后续风光发电LCOE下降、电解槽量产降本、效率提升和寿命增加,电解水制氢成本有望逐步接近工业副产氢甚至煤制氢,实现经济性。洛阳附近电解水制氢设备价格其优点是适用范围广,处理量大,同时没有任何排放物,环保性好。
2024年至2025年,随着各国补助力度加大与更多大型项目落地,国际电解水制氢产能或将继续成番增长。一方面,海外有较多大型规划绿氢项目储备,全球经过投资决议的万吨级电解水制氢项目已有近50项;另一方面,全球尤其欧洲各国对绿氢生产的补贴资金逐渐到位,叠加航运、化工等领域对零碳燃料与零碳原料的需求增长,或会推动2024年多项万吨级项目落地开工。能景研究结合各国项目规划、补贴进展、碳市场等多方面预测,乐观情境下,到2025年底全球(含中国)绿氢累计产能或将增长至约140万吨/年,到2030年底全球(含中国)绿氢累计产能或将增长至约1600万吨/年。
2023年全球电解水制氢项目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为各国各领域企业、地方。其中,各国能源、化工及交通领域的企业是直接推动方,主要基于自身传统业务的绿色转型展开。如中国中石化新疆库车绿氢项目,制取绿氢用于中石化旗下的塔河炼化替代传统天然气制氢;国际航运马士基推动的丹麦Aabenraa港口绿氢制甲醇项目,为马士基旗下的甲醇船舶提供零碳甲醇燃料。其次,各国的财政支持也是电解水制氢项目推进的重要因素,典型的如瑞典钢铁企业Ovako建成的绿氢替代传统燃料冶金项目,绿氢产能约3千吨/年,其中瑞典能源署提供了30%以上的建设资金。PEM电解槽的电流密度更大,通常在10000 A/m2以上。
碱性电解水技术比较大的缺点在于工作电流密度较低、电解槽效率不高、占地面积大。特别在冬季,设备需要经过较长时间预热,启动时间大概需要2 h。不过碱性电解水电解槽、隔膜等设备、材料的加工、制备工艺在我国已经基本成熟,产业链相对完善,是目前在我国**适合规模化的技术路线。通过调研了解,目前国内比较大单槽制氢规模已经达到 3000 Nm³/h,电解槽直流电耗比较低可以达到4.2 kW·h/Nm³。其原理为在两个电极之间施以直流电,并用隔膜将阴阳两极分离开来,在阴极水分子被还原,生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生成的氢氧根离子穿过隔膜到达阳极,在阳极侧失电子析氧,生成氧气和水。制氢效率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系统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即氢气)的能力。新乡PEM电解水制氢设备企业
国内利用可再生能源耦合PEM电解水制氢的项目也相对偏少。乌兰察布附近电解水制氢设备产量
电解水的工艺流程包括水的净化、电解槽的设计、电流密度的控制、气体的分离和纯化等过程。具体流程如下:1.水的净化:在电解水之前,需要对水进行净化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和离子,以保证电解效率和氢气的纯度。2.电解槽的设计:电解槽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电解效率、能耗、耐腐蚀性能等因素,一般采用的是具有高效电解效果和良好耐腐蚀性能的材料。3.电流密度的控制:电流密度是影响电解效率和氢气纯度的重要因素,一般采用的是0.1~0.5 A/cm2的电流密度。4.气体的分离和纯化:在电解水过程中,氢气和氧气会同时产生,需要通过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将氢气和氧气分开,并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水分,以得到纯净的氢气。乌兰察布附近电解水制氢设备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