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装修中,全空气系统通过“机房集中化+末端隐形化”设计,实现了空间利用率的特有性提升。传统多设备系统需占用3-5m²的机房面积,并预留多个检修口,而全空气系统需1.5-2m²的独有机房,且所有末端设备(如出风口、传感器)均可隐藏于吊顶或墙面内。以广州某800㎡别墅项目为例,采用全空气系统后,设备间面积减少60%,吊顶高度降低20cm,为业主额外释放出15㎡的可利用空间。此外,系统采用的静音管道(噪音≤28dB)与无内机设计,使室内噪音值稳定在35dB以下,较传统空调降低15dB,为别墅用户创造了“无声胜有声”的静谧环境。全空气系统过渡季节可采用全新风运行。PM2.5 净化全空气系统24小时响应
全空气系统通过三重技术协同构建室内健康防护屏障:高效过滤系统采用 H13 级 HEPA 滤网与活性炭复合结构,对 PM2.5 过滤效率达 99.97%,同步吸附甲醛、苯等挥发性有机物;新风引入系统以每小时 0.8 次的置换量持续输送新鲜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则通过 75% 以上的热交换效率降低新风能耗。三者配合使室内维持 5-10Pa 正压环境,形成无形气幕阻断室外污染物渗入。欧洲室内空气质量协会(EIAQ)2024 年发布的对比研究显示,采用全空气系统的建筑内,甲醛浓度平均为 0.03mg/m³,VOCs 浓度 0.2mg/m³,较传统分体式空调建筑分别降低 65% 与 62%,明显优于 WHO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在柏林被动房研究所的实测案例中,全空气系统使气密性达 0.6 次 /h 的超密闭住宅内,二氧化碳浓度始终低于 800ppm,尘螨过敏原含量下降 78%,彻底避免因通风不足引发的头晕、过敏等 “病态建筑综合征”。这种将空气净化、压力控制与节能回收集成的技术方案,为高气密性现代建筑提供了兼顾健康与能效的室内环境解决方案。PM2.5 净化全空气系统24小时响应全空气系统需进行冬季防冻保护设计。
全空气系统通过科学的气流组织与持续换气机制,为装修后室内甲醛、苯系物等有害气体的快速净化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系统采用每小时 1-1.5 次的全屋空气置换标准,通过新风管道持续引入经三级过滤(初效 + HEPA + 活性炭)的洁净空气,同时由排风管道将含污染物的室内空气定向排出,形成 “动态稀释 - 高效过滤” 的双重净化模式。这种循环机制可使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物(VOCs)随气流快速排出室外,避免污染物在室内积聚。
全空气系统正通过与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集成,推动建筑能源结构转型。在青岛某别墅项目中,系统搭载的光伏板可满足30%的用电需求,地源热泵模块利用地下120m深度的地热能,使供暖能耗降低60%。更值得关注的是,系统采用的相变储能技术,可在夜间低价电时段储存冷量/热量,白天高峰时段释放,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2024年模拟显示,采用“光伏+地源热泵+全空气系统”的零碳住宅,年度能源自给率可达95%,碳排放较传统住宅降低82%。全空气系统可减少室内末端设备数量。
全空气系统正通过“数据互联+区域协同”技术,成为智慧城市环境管理的基础单元。其搭载的物联网传感器可实时上传室内外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PM2.5浓度),为城市环境监测网络提供微观层面的数据支持;云平台可根据区域环境质量,动态调节系统运行策略,实现“群控节能”。杭州“城市大脑”2024年试点项目中,接入全空气系统的建筑群,通过区域级能源调度,使整体能耗降低18%,电网峰谷差缩小22%。这种“个体智能+群体协同”的模式,为智慧城市能源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全空气系统需设置风管清洗检修通道。PM2.5 净化全空气系统24小时响应
全空气系统需进行冬季工况防冷风设计。PM2.5 净化全空气系统24小时响应
全空气系统重新定义了通风净化行业的技术边界。传统通风系统存在“新风不足”与“能量浪费”的双重矛盾,而全空气系统通过正负压气流组织设计,实现了新风量与能耗的精细平衡。以HV系统为例,其采用的“置换通风”技术,可使新鲜空气以0.1-0.3m/s的速度从地面送入,形成“新风湖”效应,将污浊空气从顶部排出。这种气流组织方式可使室内CO₂浓度稳定在800ppm以下,较混合通风降低40%;同时,热回收装置可回收65%以上的排风能量,使新风处理能耗降低50%。上海同济大学2024年模拟实验显示,全空气系统可使建筑通风能耗从15kWh/m²·a降至7.5kWh/m²·a,为低能耗建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PM2.5 净化全空气系统24小时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