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空气系统的风口设计突破传统空调的机械感局限,可根据室内装修风格定制为多元化造型。其中线型风口采用极窄边框设计,宽度只 15-20mm,可沿吊顶阴角或墙面踢脚线无缝嵌入,形成 “隐形送风” 效果;圆形风口则借鉴工业风美学,搭配金属拉丝或哑光喷涂工艺,成为空间装饰元素;更可通过 3D 打印技术定制艺术造型,如仿绿植叶脉、几何折线等,与现代极简或古典轻奢风格深度融合。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2024 年发布的住宅设计案例表明,采用隐藏式风口的室内空间,视觉完整性较传统空调提升 50%。在佛罗伦萨某文艺复兴风格别墅改造中,设计师将风口伪装成天花板浮雕纹样,通过压力平衡技术实现 360° 均匀送风;而在迪拜现代艺术馆项目中,线性风口与 LED 灯带一体化设计,既保证每小时 1 次的空气置换,又以极简线条强化空间纵深感。这种将功能性设备转化为装饰语言的设计理念,彻底打破了 “设备破坏装修” 的固有认知,使全空气系统成为高级室内设计中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的关键元素。全空气系统室内噪音宜控制在35dB(A)内。除菌抗病毒全空气系统传感器组件

在沿海地区应用时,系统针对高盐雾、高湿度的特殊环境进行了各方面防护设计。管道选用 316L 不锈钢材质,其钼元素含量达 2-3%,抗氯离子腐蚀能力明显增强,通过 960 小时盐雾试验后表面无红锈生成,相较普通 304 不锈钢耐蚀性提升 40%。电子元件则采用三防涂层(防潮、防盐雾、防霉菌)处理,经特殊工艺将纳米级防护材料均匀覆盖于电路板表面,防护等级达到 IP65,可有效抵御海洋性气候中的水汽侵蚀与盐粒附着。青岛海洋大学 2024 年实海暴露试验显示,该防护体系使系统使用寿命延长至 25 年,较采用普通碳钢管道的设备提升 3 倍。此外,冷凝水盘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通过添加耐蚀填料增强抗渗性,其耐氯离子腐蚀能力达 500mg/L,即便在海水倒灌等极端情况下仍能保持结构完整性,从管道到关键部件的全链路防护,确保系统在沿海高腐蚀环境中稳定运行。AI 智控全空气系统二次回风系统全空气系统可实现温湿度一体化精确控制。

全空气系统在管道穿越防火分区的关键节点,系统严格设置防火阀,其采用易熔合金片作为温度感应元件,当环境温度升至 70℃时,合金片熔断触发阀门自动关闭,瞬间阻断烟火沿管道蔓延的路径。机房作为设备关键区域,配备甲级防火门,其门框与门扇均采用高质冷轧钢板填充防火岩棉,耐火极限≥1.5 小时,可在火灾初期形成可靠的防火分隔。系统还创新性配备气体灭火装置,选用七氟丙烷等洁净灭火剂,灭火浓度精细设计为 37.5%,既能快速抑制火情,又避免对设备造成二次损害。应急断电功能通过火灾报警联动控制,可在接收到信号后 10 秒内切断非消防电源,防止电气设备在火灾中引发二次危险。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2024 年全尺寸燃烧试验表明,该防火体系通过防火阀阻火、防火门分隔、自动灭火及应急断电的协同作用,可使火灾蔓延速度降低 60%,为人员疏散与消防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全空气系统通过“能量梯级利用”与“智能需求响应”技术,成为建筑节能领域的关键突破口。其热回收模块可将排风中的显热与潜热转化为新风处理能量,使新风负荷降低60%-70%;变频压缩机技术可根据室内负荷动态调节输出功率,避免“大马拉小车”的能耗浪费。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2024年实测数据显示,安装全空气系统的公共建筑,全年能耗较传统系统降低38%,其中制冷能耗下降42%,供热能耗下降33%。更值得关注的是,系统搭载的云平台可接入城市电网需求响应系统,在用电高峰期自动降低10%-15%的功率输出,为电网调峰提供支持。全空气系统可配合地板送风末端使用。

全空气系统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已获多项临床研究支持。清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4年针对300户家庭的追踪调查发现,使用全空气系统的住宅中,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下降27%,睡眠质量评分提升34%(PSQI指数从8.2降至5.4)。其关键机制在于:系统维持的恒定温湿度(22-26°C、40-60%RH)可抑制尘螨与霉菌繁殖,降低过敏原浓度;持续输送的新风(人均新风量≥30m³/h)有效稀释CO₂浓度,避免”病态建筑综合征”;流光紫外杀菌模块对流感病毒H1N1的灭活率达99.99%,在流感季可减少63%的交叉患病风险。这些数据为全空气系统在健康住宅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全空气系统建议配置变频风机调节风量。高焓差全空气系统单风管系统
全空气系统需按GB50736标准计算新风量。除菌抗病毒全空气系统传感器组件
全空气系统通过高效热回收技术,明显降低建筑能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系统配备的板式热交换芯体,采用食品级抑菌膜材,热回收效率可达 78% 以上,在冬季能将排出废气中的热量回收至新风中,夏季则预冷新风,减少空调负荷。这种设计使建筑供暖制冷能耗降低 35%-40%,配合光伏供电系统,可构建 “产消一体” 的近零碳建筑环境。国际能源署(IEA)2023 年发布的《全球建筑能效报告》指出,若全球 20% 的建筑采用全空气系统并搭配可再生能源,年碳减排量将达到 1.2 亿吨 CO₂,相当于种植 6.7 亿棵树或停运 2600 万辆燃油汽车的减排效果。这一技术路径已在瑞典马尔默 Bo01 生态社区、深圳前海自贸区等零碳建筑项目中验证,通过全空气系统与光伏幕墙、储能电池的协同运行,实现建筑全年碳排放趋近于零,为全球建筑领域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除菌抗病毒全空气系统传感器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