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商机详情 -

福建异麦芽酮糖醇分子结构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6日

异麦芽酮糖醇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性无糖甜昧剂,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欧洲。它具备功能性糖醇的共同特性,如其优良的代谢特性,在人体内吸收速度相对蔗糖缓慢,不会引起血糖量激增,且胰岛素不参与其在体内的代谢途径,致龋齿性低,甜度较蔗糖低,能量值偏低等。到目前为止,是一种全部由蔗糖衍生得到的二糖醇。甜味、自然,性质稳定,溶解度与吸湿性都较低,能按1:l比例完全替代蔗糖和淀粉糖,可广泛应用到无糖食品与药品糖衣的生产中。高耐受性,很多甜味剂,如山梨醇、木糖醇、氢化葡萄糖浆、麦芽糖醇浆及很多低聚糖,如食用过多会造成腹胀、肠鸣、腹泻等不适现象,因而FAO/WHO都规定其最大使用量,但人体对异麦芽酮糖醇的耐受量却惊奇的大,每日摄入50g不会造成肠胃不适,因此经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委员会审查通过,对异麦芽酮糖醇的每日摄入量可不作规定。异麦芽酮糖醇可以提供持久的甜味,不易挥发和分解。福建异麦芽酮糖醇分子结构式

异麦芽酮糖醇也叫异麦芽糖醇、帕拉金糖醇,是异麦芽酮糖的氢化产物,国外又称为“益寿糖”,于1997年在欧洲作为商品投入市场,并获得我国批准进口“新资源食品”称号。异麦芽酮糖醇甜度是蔗糖的40%~60%,甜味、风味良好,与其他多元糖醇混合使用时产生协同增效作用,与高甜度甜味剂糖精、甜蜜素等混合使用也产生同样作用,还能掩盖其不良的苦涩味。异麦芽酮糖醇的吸湿性很低,其化学性质稳定,将其水溶液加热到沸腾以上,分子结构无变化。异麦芽酮糖醇对酸也很稳定,正常情况下不发生分解反应,也不参与美拉德反应。异麦芽酮糖醇是一种功能性甜味剂,其热值约为蔗糖的一半,不会对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产生波动,能量值低,不会导致龋齿。福建异麦芽酮糖醇分子结构式它可以用于制作低糖或无糖的甜品,满足人们对甜食的需求。

通过血糖反应测量证明,异麦芽酮糖能够以更加缓慢且稳定的方式进入血液,为人们提供充足的低血糖碳水化合物能量,有更加充分且更持久的葡萄糖供应,而且不会造成能量“骤升骤降”,避免低血糖的不良反应,如心慌,犯困,注意力不集中等。据统计,在中国20~49岁的消费者中,约有30%的人会在需要提高肾上腺素及兴奋度时选择能量型饮料,而含有异麦芽酮糖的食品、饮料除了上班族能量需求,还是糖耐量异常者、糖尿病人以及超重和肥胖者日常能量补充的新选择。

抗肥胖:异麦芽酮糖醇在胃肠中消化吸收缓慢,使血糖和胰岛素波动相对平缓,维持在适度水平,避免了血糖过低的状况,可延长饱腹感的时间。同时,异麦芽酮糖醇的能量值为8kJ/g,是大多数碳水化合物的一半,异麦芽酮糖醇的这种低能量值、以及低血糖的特性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体重。改善肠道健康:异麦芽酮糖醇是一种优良的双歧杆菌增殖因子,虽然异麦芽酮糖醇不能被人体和绝大多数微生物的酶系所利用,但却可以被人体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所分解利用,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它可以用于制作各种健康食品,满足人们对美味和健康的追求。

异麦芽酮糖(Isomaltulose)亦称帕拉金糖、异构蔗糖,是一种天然的新型功能性糖,也是目前唯-没有用量限定的甜味剂。对于不宜摄入食糖而需要慎重选择甜味剂的特殊人群来说,异麦芽酮糖是良好的选择,也同样适用于糖尿病人群。异麦芽酮糖(6-O-a-D-吡喃葡糖基-D-果糖)是一种结晶状的还原性双糖,由葡萄糖与果糖以a-1,6糖苷键结合而成。分子式为C12H22O11?H2O,分子量为342.30。呈正交晶体,含水异麦芽酮糖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0.32,比旋光度为[a)97.2°。结晶体含有1分子的水,失水后不呈结晶状。按国际惯例必须用糖醇代替食糖才能称作无糖食品,近些年异麦芽酮糖和异麦芽酮糖醇之所以在全球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不会像其他糖醇一样导致肠鸣和腹泻。异麦芽酮糖甜度是蔗糖的50%~60%,具有低吸湿性、高稳定性、高耐受性、低热量、甜味等特点,美国FDA授予其GRAS(公认安全)的称号。它可以替代传统的糖类,减少对身体的负担。福建异麦芽酮糖醇分子结构式

在一些无糖或低糖产品中,经常可以发现它的身影。福建异麦芽酮糖醇分子结构式

当作防腐剂使用:这种物质还能延长保质期,有时用于早餐谷物,饼干,烘培面包和松饼等制品。它有稳定其它成分的倾向,并能防止霉菌和变质,而且能让干燥食品保持新鲜和酥脆更长时间。美学用途:许多厨师和专业食品装饰师还用异麦芽酮糖醇美化食品。例如,它常用于制作蛋糕和食品模具。它的优点是耐湿,并且很容易塑造。消化问题和肠胃不适:过量消费含异麦芽酮糖醇食品会导致严重反胃和腹胀。许多人在少量摄入后也会出现这些症状。大多数情况下,这与这种化合物不容易消化有关。尽管人体通常把普通糖当作碳水化合物处理,但会将异麦芽酮糖醇视为纤维。摄入太多异麦芽酮糖醇会增加排便,并且还会造成疼痛性腹胀,腹泻和胃胀气等问题。要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建议成年人将每日摄入量限制在50克以内,孩子不超过25克。一些研究发现,少量吃异麦芽酮糖醇一段时间后,能逐渐建立耐受度。福建异麦芽酮糖醇分子结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