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述平板部设置有空腔,每个所述翅片部设置有第二空腔,每个所述第二空腔均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平板部与所述箱体连接,热源设于所述箱体内。进一步地,所述箱体上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平板部位置对应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呈一端具有开口的盒状结构,所述箱体的内腔形成用于收容热源的收容腔,所述箱体上相对开口端的侧壁形成连接平面,所述平板部与所述连接平面连接,所述通槽开设在所述连接平面上且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平板部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连接平面上对应所述固定孔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孔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翅片部位于所述平板部的同一侧,多个所述翅片...
多个孤立部103便将对应的空腔101和/或第二空腔201分隔形成多个相互连通的流体通道。孤立部103为设于空腔101和/或第二空腔201内的点状结构或块状结构,孤立部103由空腔101和/或第二空腔201相应的侧壁贴合形成。请再次参阅图9,平板部致呈板状结构,翅片部20呈长条形平板状结构,多个翅片部20位于平板部10的同一侧,且相互平行设置,翅片部20与平板部10之间形成一夹角α,且0°<夹角α<180°,使得翅片部20与平板部10之间形成三维立体结构,进而提升了散热效率。本实施方式中,夹角α=90°。本实施方式中,平板部10与翅片部20为一体成型结构,减少了接触热阻,另外,实现结构紧...
设置于该导热本体的本体基部外侧;以及至少一第二散热风扇,设于该导热本体的延伸部外侧。但上述方案至少存在以下缺陷:1)内壳将散热装置与控制电路板分隔,使得散热装置无法对控制电路板进行散热,无法达到散热;2)主要依靠散热孔将显示设备内的循环热风进行排出,但是散热孔的出口与第二散热风扇的风向垂直,不利于热气的排出。3)散热装置中的散热风扇设置于导热本体的本体基部的基部背面外侧上方,这样设计使得散热风扇占据了显示设备大量的横向空间,因此,显示设备的体积会变得比较大,这无疑加重了显示设备摆放场地的租金成本;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满足实际的需要。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显示设备的热管散热结构的一种改进,多个所述散热孔之间为均匀等距设置。这样设置可以使热量经散热风扇的风力作用后均匀排出散热孔,防止局部过热,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稳定性。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显示设备的热管散热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和电路板,所述显示屏和所述电路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导热管本体的前侧与后侧,所述显示屏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在实际工作时,显示屏中的背光模组元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热管本体的中间部分与显示屏的背光模组元件接触,导热管本体中的工质吸收该热量并相变为气态在管内上升,从而将热量传导至延长部中,延长部的散热器进行散热降温,工质放热相变成液体并...
所述的鳍片上端开口的面积小于下端开口的面积,所述的鳍片的卷曲面向螺旋形的内圈的轴线方向倾斜。推荐的,所述鳍片的螺旋形卷曲结构的外圈的自由端的侧边与相邻的鳍片卷曲面之间构成气流缝,所述的气流缝上部设有挡片,所述的挡片的一个侧边与自由端的侧边固定连接、所述挡片的另一个侧边与所述外圈的自由端相邻的鳍片卷曲面固定连接,所述的挡片下方的气流缝构成进气口。推荐的,所述的鳍片呈矩阵分布,且每列鳍片之间保持均匀的距离、并形成列间通风通道,每行鳍片间也保持均匀的距离、并形成行间通风通道。推荐的,所述的鳍片底端的底板的厚度小于鳍片外周的底板的厚度。推荐的,所述的鳍片由金属材料构成,在鳍片的表面涂有纳米碳材...
该连接部22的底面与接触面12平行并全部贴合接触,以更好的支撑散热鳍片20;并且,所述插植部21、连接部22和主体部23依次由下往上一体成型连接,插植部21和主体部23均竖向延伸,该连接部22水平延伸。以及,所述散热鳍片20之主体部23的一端面贯穿形成用于灌注冷却液的容置槽(图中未示),以提高散热效果。利用上述的底座10及散热鳍片20,如图4所示,于散热鳍片20将插植部21插入底座10的沟槽11后,如图5所示,再利用一冲压冲头30对准插植部21进行冲压,该冲压冲头30涵盖插植部21,经冲压后使插植部21于沟槽11内下压产生变形增大而迫紧结合于沟槽11内,如图6所示,以完成散热鳍片与底座...
通槽230与平板部10位置对应配合。另外,通槽230与收容腔210相连通。本实施方式中,通槽230为长方形结构。另外,平板部10的夹角处开设有固定孔105,连接平面220上对应固定孔105开设有第二固定孔2201,固定孔105与第二固定孔2201之间通过紧固件(图未示出)连接,具体的,所述紧固件依次穿过固定孔105与第二固定孔2201,从而将平板部10与连接平面220固定,进一步实现板式热管100与箱体200之间的连接关系,所述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螺钉和固定销。可以理解地,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板式热管100与箱体200之间还可以通过卡接、磁性连接等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以方便维护...
现有技术的此类设计限制了风只能沿固定的方向吹,才能进入鳍片群内部,从而使非这些方向的风无法加快内部的鳍片散热),从而加快了散热效率;进一步的,由于鳍片3的卷曲面7的弧形结构的特点,无论是自然风还是风扇风,都很容易从弧形的卷曲面通过,相比起现有技术的立方体形板状结构的鳍片,更有利于通风,从而进一步加快散热;进一步的,从图2可以看出,螺旋形结构的鳍片3散热面积大,能更好的散热。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改进,具体为:如图1、图3所示,所述鳍片3的螺旋形卷曲结构的外圈的自由端6的侧边与相邻的卷曲面7之间构成气流缝,所述的气流缝上部设有挡片4,所述的挡片4的一个侧边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薄型散热鳍片与薄型盖板铆合的快速定位结构,包括有多个薄型散热鳍片以及一定位板;该多个薄型散热鳍片竖向设置,每一薄型散热鳍片的顶部均延伸出有定位凸部;该定位板设置于多个薄型散热鳍片上,定位板上开设有多个定位孔,前述定位凸部分别穿过定位孔向上延伸并与对应的定位孔配合定位。作为一种推荐方案,所述定位凸部位于薄型散热鳍片的一侧边,该多个薄型散热鳍片的定位凸部排列形成一排,该定位板位于多个薄型散热鳍片的一侧。作为一种推荐方案,所述定位凸部上设置有预断线而将定位凸部分成基片和预断片,基片嵌于定位孔中并凸出定位孔的上方,预断片于基片的顶部向上延伸出,...
作为一种推荐方案,所述插植部、连接部和主体部依次由下往上一体成型连接,插植部和主体部均竖向延伸,该连接部水平延伸。作为一种推荐方案,所述沟槽为间隔平行设置的多个,对应的,该散热鳍片亦为多个,每一散热鳍片的插植部嵌于对应的沟槽中固定。作为一种推荐方案,所述插植部为经一次反折形成的u形结构。作为一种推荐方案,所述插植部为经至少两次反折形成卷曲结构。作为一种推荐方案,所述底座的另一端面开设一个以上的嵌槽,以供适配嵌入热导管,并使热导管具有平整贴底面,且外露结合于底座的底端面。作为一种推荐方案,所述热导管是弯折贯穿散热鳍片的主体部,形成紧配组合。作为一种推荐方案,所述散热鳍片之主体部的一端面贯...
图7是图4所示板式热管中翅片部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翅片部沿b-b的剖视图;图9是图4所示板式热管的俯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的板式热管散热箱体中板式热管的立体图。图中零部件名称及编号分别为:板式热管100固定孔105箱体200平板部10空腔101通槽230连接平面220孤立部103过渡空腔301翅片部20第二空腔201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第二固定孔2201收容腔210连接部30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式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