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塑料是指可作工程材料和代替金属制造机器零部件等的塑料,可谓“以塑代钢”。目前常见的有PA、POM、PBT、PC和PPO五大工程塑料。这些工程塑料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刚性大,蠕变小,机械强度高,耐热性好,电绝缘性好,可在较苛刻的化学、物理环境中长期使用,可替代金属作为工程结构材料使用。PA(聚酰胺)PA,即聚酰胺,俗称尼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突出的耐腐蚀、耐油性、耐热性、高模量等优点。对其进行增强、阻燃改性,可以显著提高其耐热性、模量尺寸稳定性及阻燃性,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电动工具等行业。聚赛龙改性PA材料有PA6-G308、PA6H900、PA66FG415、SR8523、SA8528、SE9050L等牌号。工程塑料的较高的强度和刚性使其在结构性应用中非常受欢迎。台北家电工程塑料性价比
功能性工程塑料:超越传统性能的多维创新材料功能性工程塑料是指通过分子设计、复合改性或表面处理,赋予材料特殊性能(如导电、导热、自修复、生物相容等)的高性能塑料。它们不仅满足结构需求,还能实现传感、能量管理、环境响应等智能功能,广泛应用于**制造、医疗、能源、电子等领域。
功能性工程塑料的分类与特性
根据功能特性,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导电/抗静电塑料材料体系:本征导电塑料:聚苯胺(PANI)、聚吡咯(PPy)、PEDOT:PSS(用于柔性电极)。 哈尔滨胶水结合力工程塑料服务PPS(聚苯硫醚):耐高温(220°C)、耐化学腐蚀,用于汽车发动机周边、电子封装。
PC料对温度很敏感,其熔融粘度随温度的提高而明显降低,流动加快.对压力不敏感,要想提高其流动性,采取升温的办法较快.PC料加工前要充分干燥(120℃左右),水分应控制在0.02%以内.PC料宜采用“高料温、高模温和高压中速”的条件成型,模温控制在80~110℃左右较好,成型温度在280~320℃为宜。PC产品表面易出现气花,水口位易产生气纹,内部残留应力较大,易开裂,因此PC料的加工要求较高。PC收缩率较低(0.6%左右),尺寸变化小;PC料啤出的制品可使用“退火”的方法来消除其内应力。
3种共聚物均存在结晶结构,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较PEEKK的Tg有较大的提升),且存在熔点,具有潜在的热成型加工性能。3种共聚物的Td5%、Td10%分别为491~510、523~530°C,800°C残炭为63%~65%,共聚物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将耐高温聚酰亚胺基体树脂溶液与一定比例的短切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或芳纶纤维)或功能性填料(聚四氟乙烯、石墨或二硫化钼)复合,经热处理形成B-阶段树脂纤维模塑料。通过高温反应成型工艺将模塑料放入模具中获得的具有致密质地和光滑表面的超级工程塑料材料,可以在300℃或更高的高温下长时间使用,在室温和高温下都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工程塑料的耐冲击性能使其在安全防护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2.工业化爆发期(1960s-1980s)背景:战后经济复苏,汽车、电子行业兴起,对轻量化、耐热材料需求激增。里程碑:1960s:聚碳酸酯(PC)工业化(拜耳公司1960年),因其透明和高抗冲击性,用于防弹玻璃、光盘。聚苯醚(PPO)由GE公司改性为Noryl,解决加工难题,应用于电气部件。1970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和聚苯硫醚(PPS)商业化,耐高温特性使其成为汽车电子元件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开发,用于医疗植入物。1980s:聚醚醚酮(PEEK)(ICI公司1981年)问世,耐高温达260°C,用于航空航天。液晶聚合物(LCP)出现,满足精密电子元件的小型化需求。特点:材料种类迅速扩展,性能针对特定场景(如耐高温、绝缘)优化,工程塑料与通用塑料(如PP、PVC)界限清晰化。工程塑料的光泽度高,常用于制造外观要求严格的产品。芜湖阻燃工程塑料联系方式
工程塑料的耐化学品性能使其在化学储存和输送系统中得到应用。台北家电工程塑料性价比
当前技术瓶颈高温与韧性矛盾:多数弹性体增韧剂在>150°C时失效,需开发耐热增韧剂(如有机硅改性弹性体)。强度损失:增韧常导致拉伸强度下降10%~30%,需通过纳米填料补偿。
前沿研究方向生物基增韧剂:如聚乳酸(***)接枝天然橡胶,用于可降解包装材料。智能增韧材料:自修复型弹性体(微胶囊化DCPD),延长部件寿命。多尺度协同增韧:碳纤维宏观增强+纳米粒子微观阻裂(如PPS/CF/石墨烯体系)。
选型原则:低温高冲击:选择POE增韧PA或PC/ABS合金。高温环境:优先考虑LCP共混PPS或PTFE改性PEEK。
加工注意:弹性体增韧材料需提高注塑背压(防止相分离)。纳米复合材料需优化螺杆剪切力(避免团聚)。 台北家电工程塑料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