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站网
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深圳32层HDI板量产突破 介损0.002适配AI服务器集群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4

随着AI服务器算力向“千卡集群、千卡柜”升级,单台设备需承载20颗以上GPU的高频数据交互,传统24层HDI板已难满足信号传输需求。近日,深圳本地技术团队联合产业链突破32层HDI板量产技术,其介电损耗(Df)低至0.002,较传统基材降低86%,能稳定支撑AI服务器算力集群的高速信号互联,填补国产高多层HDI板在AI高级应用领域的空白,同时将产品交付周期压缩至进口同类产品的1/3。

AI算力集群倒逼升级,传统HDI板遇“双重瓶颈”

当前AI服务器算力集群的重要需求是“多GPU并联+高频信号低衰减”,以千卡柜为例,100台AI服务器需通过PCB实现400颗GPU的协同运算,信号传输频率高达112GHz,传统24层HDI板存在两大短板。

“24层板的布线密度只能满足12颗GPU互联,要接20颗GPU就得用两块板拼接,不仅增加服务器体积,还会让信号延迟叠加。”行业技术工程师解释,更关键的是传统HDI板用FR-4改良基材,介电损耗约0.015,112GHz信号传输15cm就会衰减45%,导致GPU间数据同步误差超过2ns,直接影响算力输出效率。

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AI服务器所需32层及以上HDI板,85%依赖进口,单块板单价超200元,且交付周期长达60天。某AI算力厂商采购数据显示,进口板供应链波动时,其算力集群部署进度曾滞后40天,重要部件“卡脖子”问题凸显。

双技术攻坚:32层量产工艺+低介损基材破局

此次深圳团队突破的32层HDI板,通过“高精度层压控制”和“特种基材应用”,同时解决“层数量产”和“低介损”难题。

在32层量产工艺上,团队摒弃传统“一次性层压”模式,采用“三步分步层压+红外定位”方案:先将8层基材压合成4个“子单元”,每个子单元用激光打0.08mm定位孔;再通过红外扫描对准4个子单元的定位孔,分两次压合成32层整板,层间对齐精度控制在±0.015mm,较传统工艺提升40%。“一次性层压32层容易出现层间气泡,分步压合能让每层基材充分贴合,气泡率从12%降到1.5%。”技术团队透露,配合“激光盲埋孔工艺”,32层板的孔密度达300个/cm²,比24层板提升67%,可直接承载24颗GPU互联。

介电损耗突破则依赖特种基材选择——团队采用改性PTFE(聚四氟乙烯)基材,通过调整树脂配方,将介电损耗从普通PTFE的0.004降至0.002。“介损越低,信号衰减越少,112GHz信号传15cm,损耗从传统板的45%降到8%,同步误差控制在0.8ns以内。”测试数据显示,该32层HDI板的信号传输速率达400Gbps,完全适配AI算力集群的高频交互需求。

实测适配:算力集群效率提升18%,稳定性翻倍

某第三方检测机构针对AI服务器算力集群的测试显示,搭载该32层HDI板后,重要性能指标明显优化:

1.GPU互联延迟从传统24层板的5.2ns降至2.8ns,数据交互速度提升46%;

2.连续72小时高负载运行(算力利用率95%以上),信号丢包率从3.1%降至0.7%,稳定性提升77%;

3.单块板可承载24颗GPU,较24层板的12颗翻倍,AI服务器单机柜GPU部署量从48颗增至96颗,算力密度提升100%。

“以前千卡柜需要21个机柜装400颗GPU,现在11个机柜就能装完,机房空间节省48%。”某算力服务商表示,该32层HDI板还降低了集群能耗——因信号传输效率提升,GPU无需频繁重试数据传输,单机柜日均耗电量从85度降至72度,年省电约4745度。

量产落地:产能爬坡至月产4万片,成本降35%

目前深圳这条32层HDI板生产线已完成产能爬坡,月产量稳定在4万片,良率控制在92%以上。相较于进口板,国产板在成本和交付上优势明显:

1.单价降至130元/片,较进口板(200元/片)降低35%,AI服务器单机柜PCB采购成本减少1.44万元;

2.交付周期从60天压缩至20天,紧急订单可15天交付,大幅缩短算力集群部署周期。

行业分析指出,该技术突破不仅缓解AI服务器重要部件进口依赖,还推动深圳PCB产业链向高级升级,目前本地已有5家基材供应商可配套生产改性PTFE基材,激光钻孔、层压设备国产化率达80%,形成“基材-工艺-量产”的完整产业链闭环。

技术团队透露,下一步将研发40层HDI板,计划将介电损耗进一步降至0.0015,同时引入埋嵌电阻工艺,减少板上元件数量,进一步提升AI服务器的集成度。“随着AI算力向E级(每秒百亿亿次)迈进,高多层、低介损HDI板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国产技术需保持迭代节奏。”

标签: 除甲醛 除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