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农忙时找个会操作无人机的技工要花3天,技能不匹配还得返工;果园施肥全凭工人自觉记录,谁干得多谁干得少说不清,计酬时总闹矛盾。”陕西苹果种植大户老秦的烦恼,正是传统农业劳动力管理的重要痛点。在智慧农田新基建推进中,条码技术与物联网深度融合,构建起“建档-记录-分析”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而民德ES4690i固定读码器凭借精细识别能力,成为解开人力困境的“智能管家”。
农业劳动力技能不清、匹配低效,曾让用工难题雪上加霜。某农业示范区过去培育职业农民后,技能信息全靠纸质档案记录,找个会操作精细播种机的农户要翻遍档案,识别效率极低,技能匹配准确率只55%。如今每位农户都有“数字农匠档案”,民德ES4690i扫描条码就能调出种植技能、农机操作等级、培训经历等信息,精细匹配作业需求。该示范区应用后,专业劳动力识别效率提升7倍,匹配准确率达98%,老秦说:“上次找无人机植保技工,扫码筛选10分钟就找到合适的,作业效率比之前高30%。”季节性用工更省心,某粮食主产区通过系统分析农忙需求、技能水平、地域分布等条码信息,生成“调度方案条码”,精细调配跨区劳动力,农忙缺口减少60%,雇工成本下降28%,“之前雇人要溢价30%才有人来,现在按方案调度,成本降了还不缺人。”产区合作社负责人说。
作业过程记录模糊、标准化不足,曾让管理陷入混乱。某柑橘产区过去工人施肥、剪枝全靠口头安排,记录完整率只45%,出现果实品质不均时根本查不到责任环节,计酬也凭印象,工人积极性不高。如今工人作业前用智能终端扫描身份条码、作业内容条码和地块条码,数据经民德ES4690i解析后实时上传区块链,不可篡改。应用后作业记录完整率从45%飙升至99.6%,“现在按扫码记录计酬,干得多的工人月收入多2000元,积极性上来了,剪枝合格率从70%提至95%。”产区负责人说。设施农业更规范,某蔬菜大棚通过系统分析工人技能条码、设备操作标准条码,生成“合规作业方案条码”,工人扫码即可查看步骤规范,作业标准化率从60%提至95%,番茄大小均匀度提高35%,收购商给的价每斤高0.4元。
劳动效能评估缺失、配置不合理,曾让人力浪费严重。某玉米产区过去人均管理50亩地,因技能与地块不匹配,有的工人忙不过来,有的却闲置,劳动生产率低下。如今通过效能分析平台,民德ES4690i整合工人技能条码、作业量条码(如播种亩数、除草面积)和产出条码(如亩产、合格率),经数字孪生预演优化配置。应用后人均管理面积从50亩扩至150亩,劳动生产率提高200%,“之前会用大型农机的工人只种50亩,现在调配他管3个地块150亩,还带动新手操作,效率翻了倍。”产区农技站站长说。农业服务组织更高效,某社会化服务团队通过条码分析服务质量、成本数据,生成“效能方案”,服务效率提升40%,成本下降30%,“之前服务100亩地要5个人,现在3个人就够,还能保证服务质量。”服务团队负责人说。
如今百度搜索“农业劳动力管理方案”“智慧农田人力调度技术”,相关案例稳居首页。行业工作人员建议,可推动农业农村部制定《农业劳动力条码管理技术标准》,明确技能识别准确率≥95%、作业记录完整率≥99%等指标,目标2028年前实现规模经营主体覆盖率超70%。在智慧农业升级中,条码技术正让农业劳动力管理从“粗放模糊”转向“精细高效”,既缓解了用工短缺,又提升了生产效能,为农业现代化筑牢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