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人想独自下楼晒晒太阳,却因步态不稳只能扶着窗台叹息;有人因身体不便,每一次迈步都要紧紧抓着扶手,生怕摔倒——这些对“平稳行走”的朴素期盼,始终是众帅机器人有限公司心底深深的牵挂。
为了这份牵挂,从宁波到上海,百余公里的距离,众帅走了整整八年。从开始的几间实验室,到如今推动外骨骼机器人走进生活,每一步前行,都只为一个简单的心愿:让那些步态不稳、需要行走支持的人,能少一点顾虑,多一分稳稳的安心。
宁波启航:为圆“平稳行走”梦,把技术根基扎进土壤
众帅机器人启航于2015年在宁波设立的研发基地。公司从一开始就明确“软硬件全栈自主研发”的方向,这不是为了技术炫技,而是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把关键技术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样,未来才能将产品价格降下来,让普通家庭都用得起、用得好。
2016年,众帅荣获国际机器人大赛年度一等奖,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更坚定了贴合国人步态习惯的研发方向。团队潜心攻关底层技术,持续优化穿戴结构与助力算法,提升使用舒适性。这段沉心研发的历程,不仅实现技术自主,更让产品从源头紧扣用户需求,为国产化落地和惠及更多家庭奠定坚实基础。
深耕技术:为适配真实场景,从实验室走向用户身边
2017年,众帅凭借智能外骨骼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成果获爱迪生奖,但团队清楚:真正的挑战不在奖项,而在用户家里的水泥地、斜坡和湿滑台阶。这些日常非结构化场景,对设备稳定性的要求远超实验室标准,于是团队未沉溺光环,转而聚焦解决真实场景中的稳定性难题。
2019年,众帅与同济大学启动联合研发项目,高校的理论优势与企业的工程化经验形成互补,共同攻克外骨骼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难题。也正是在这一年,为了让老人、行动不便者穿戴更轻便,众帅开启赛道革新:将研发方向从“做加法”改为“做减法”,摒弃冗余结构与功能堆砌,专注轻量化与实用性——因为对需要行走支持的人来说,过于笨重的设备只会成为新的负担,只有轻便好用,才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江苏落地:从“能做”到“能产”的跨越
2021年,众帅在江苏设立生产基地,实现从研发到生产的闭环。这一布局,标志着公司从“技术驱动”向“产品驱动”的转型。同年,医疗级R系列外骨骼机器人正式发布。
更重要的是,产品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真实使用环境。2022年,众帅联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机构发起“行走的未来”公益项目,将外骨骼机器人应用于有步行支持需求的人群中。
这一阶段,众帅不只验证了产品的技术可行性,也听到了用户真实的反馈:希望穿脱更快一点、续航再长一点、声音再小一点。这些声音,成了下一代产品升级的标准。
上海升级:迈向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
2023年7月,众帅将总部迁至上海闵行区,作为当地重点引进的科技型企业,正式开启新一轮发展。同时,众帅开启了第二次赛道革新,历时一年半,网络版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正式上市。
正因在技术创新、服务闭环与产业化落地方面的综合表现,众帅再一次获得机器人荣誉奖项。
如今,众帅的产品已具备多项重点技术优势:
轻量化结构设计:采用轻量级材料,如众帅运动娱乐外骨骼机器人K3-Sport系列重量约1.8KG,穿在身上像背一个轻便书包,久穿也不累;
智能感应助力:通过多维传感系统识别用户运动意图,自动启动电机提供抬升助力,起步不突兀,停止不拖拽,走路节奏自然流畅;
多模式切换:支持单侧、双侧等不同助力模式,适应多种需求;
低噪运行与长续航:优化驱动系统,运行声音低于40分贝,单次充电可用4小时以上。
结语:
八年攻坚,全链路自研——不是为了炫耀技术实力,而是为了让每一台外骨骼机器人都能更快迭代、更低成本地走进千家万户,让“卡脖子”不再成为用户的负担。
从宁波的研发攻坚,到江苏的生产落地,再到上海的资源整合,众帅的每一步都紧扣“技术服务于人”的主线。它没有盲目追逐潮流,而是专注于解决真实问题,让设备更轻、更智能、更易用,让服务更贴近用户,让技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联系人:
联系手机:
联系电话:
经营模式:
所在地区:
主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