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站网
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抗风浪网箱在设计和制造上有哪些特殊要求?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26

在深远海养殖领域,抗风浪网箱是应对复杂海洋环境的中心装备。其设计与制造需兼顾结构强度、流体动力学特性及生物适应性,以实现长期稳定运行。以下从框架结构、材料选择、锚泊系统及功能协同四大维度,解析抗风浪网箱的特殊技术要求。

一、框架结构:刚柔并济的力学平衡

抗风浪网箱的框架需同时满足抗拉、抗压、抗弯及抗扭需求。当前主流设计采用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结构,其中圆形框架因受力均匀、水流阻力小,成为深海养殖的优先选择形态。框架尺寸直接影响抗风浪能力,例如周长120米以上的网箱需配置双浮力管设计,浮管外径不小于400毫米、壁厚不小于27毫米,以提供足够的浮力储备。

在细节设计上,框架需设置双侧扶手、宽幅走道及防滑脚板。例如,走道宽度需达到1米以上,脚板厚度不小于60毫米,间隙控制在20毫米以内,确保操作人员在强浪条件下仍能安全作业。此外,框架与网衣的连接部位需采用较强度扣件,防止局部应力集中导致断裂。

二、材料选择:耐候性与抗腐蚀的双重考验

海洋环境对材料性能提出严苛要求。框架主材普遍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碳纤维复合材料,其抗拉强度需达到20MPa以上,且具备抗紫外线、抗海水腐蚀及抗生物附着特性。例如,HDPE材料需通过50年寿命周期测试,确保在盐度30‰、水温30℃的条件下长期使用。

网衣材料则需平衡强度与柔韧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编织网因抗拉强度是传统尼龙网的3倍,且表面光滑不易附着生物,成为深海网箱的主流选择。对于养殖具有啃咬习性的鱼类(如红鳍东方鲀),需采用金属网衣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网,以防止逃逸。

锚泊系统材料需具备高延展性与抗疲劳性。锚链通常采用较强度聚酯纤维或钢缆,其破断负荷需达到网箱总阻力的2倍以上。例如,周长100米的网箱需配置16个锚,锚绳长度为水深的3-5倍,与海底呈28°-35°夹角,以优化抓力分布。

三、锚泊系统:动态平衡的力学网络

锚泊系统是网箱抗风浪的中心保障,其设计需综合考虑海流、波浪及台风等极端工况。当前主流方案采用“多点锚定+张力缓冲”结构,通过分散锚点降低单点受力。例如,在流速超过0.8米/秒的海域,需增加锚点数量至12个以上,并配置弹簧缓冲装置,将冲击力降低相当于波高0.5-1.0米的浪。

锚碇形式需匹配海底地质条件。在软质底质海域,采用重力式混凝土锚块,单个重量不低于6吨;在硬质底质海域,则使用螺旋锚或打入式钢桩,确保锚抓力与总阻力平衡。此外,锚泊系统需配备智能监测装置,实时反馈锚绳张力变化,为动态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四、功能协同:三大系统的精密配合

抗风浪网箱的性能取决于框架、网衣与锚泊系统的协同工作。框架需提供稳定浮力支撑,网衣需保持形变可控,锚泊系统需确保定位精确。例如,通过优化网衣配重设计,使其在1-1.5米/秒水流冲击下变形率小于10%,避免鱼群因空间压缩受伤。同时,框架与锚泊系统的连接节点需采用万向铰结构,允许网箱在三维空间内自由摆动,分散风浪能量。

在极端海况下,网箱需具备下沉避险功能。通过充排水系统调节浮力,使网箱整体下沉至水下7-8米,可抵御12级以上台风及5米高浪。灾害过后,网箱需快速上浮恢复生产,这一过程需确保框架结构无变形、网衣无破损、锚泊系统无移位。

抗风浪网箱的设计与制造是材料科学、流体力学与海洋工程的交叉领域。从框架的力学优化到材料的耐候性提升,从锚泊系统的动态平衡到三大系统的功能协同,每一项技术参数均需通过理论计算、模型试验与海试验证。随着深海养殖向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抗风浪网箱的技术迭代将持续推动海洋渔业向高效、安全、可持续方向迈进。


标签: 除甲醛 除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