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制造业的版图上,一家由四川达州大山少年创立的企业,正以独特的姿态在电缸领域崭露头角。江苏迈茨工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易,用 12 年时间,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打造成能为客户提供 “高定” 电缸的行业biao杆,他在抖音分享的企业故事,吸引了众多关注。
2013 年,国内电缸市场几乎被进口品牌垄断,中小企业想要采购gao端传动设备,不仅价格高昂,还面临供货周期长等难题。彼时,刚踏入社会不久的刘易,看着市场的空白,心中燃起一团火,“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出自己的精密电缸?” 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在简陋的租赁厂房里,开启了艰难的创业之路。没有先进的检测设备,他就带着团队用-----基础的工具反复测量;缺乏技术资料,他们就把进口电缸拆解开来,一点点研究其中的构造和原理。无数个日夜,厂房里的灯光亮到深夜,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但他们从未放弃。
如今走进迈茨工业 3500 平米的现代化厂房,数控加工中心有条不紊地运转,激光检测仪时刻监控着生产工序,确保每一个环节的精确度。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组装,216 个生产节点都被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曾经手工装配的小作坊,早已蝶变为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刘易在视频中自信地说:“需要电缸的老板看过来,不是所有生产电缸的工厂都叫迈茨工业。” 这份底气,源于 12 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沉淀。
在迈茨工业,对品质的追求近乎 “偏执”。为了保证电缸性能,企业在关键零部件的选择上十分严格。伺服电机优先采用西门子、松下等国际品牌,滚珠丝杆也坚持使用国内头部厂商的定制产品,即便这会让成本大幅增加,也绝不降低标准。在研发静音型电缸时,团队更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他们尝试创新双螺母预紧结构、应用柔性减震材料、升级伺服控制算法,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伴随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成功将运行噪音控制在 40 分贝以内,为医疗设备、文旅游乐等对噪音敏感的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凭借优异的品质,迈茨工业累计服务超 2000 家客户,产品应用案例突破 10000 个,在新能源锂电、半导体等领域,客户复购率高达 78%。
如果说品质是迈茨工业的立足之本,那么 “非标定制” 服务则是其打开市场的金钥匙。区别于传统的标准化生产,迈茨工业组建了一支由 15 名zi深工程师构成的前端服务团队,深度参与客户项目前期设计。在某汽车装备企业定制大推力电缸的项目中,工程师们驻厂两周,与客户反复沟通,围绕安装尺寸、控制逻辑等细节,进行了 37 次方案迭代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像 “高定裁缝” 一样,根据客户的 “身材”(实际需求),一针yi线地 “缝制” 出合适的 “衣服”(电缸产品)。-----终,不仅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还为其节省了 40% 的设备成本。
从大山里走出的追梦少年,到电缸行业的ling军人物,刘易和他的迈茨工业,用 12 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精彩的创业传奇。当短视频成为企业展示自我的新窗口,刘易的分享不仅是对企业的宣传,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迈茨工业始终坚守匠心,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清醒。车间里 “让每个零件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的标语,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企业对品质的庄严承诺,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制造的崛起,离不开无数像刘易这样,在平凡岗位上执着坚守、勇于创新的追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