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群山褶皱里,少年刘易赶着牛群走过蜿蜒山路时,不会想到多年后自己会在长三角的精密制造领域掀起波澜。从四川达州的放牛娃,到江苏迈茨工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掌舵人,这段跨越千里的人生轨迹,勾勒出中国制造业从追赶到突破的生动图景。
创业初期的日子布满荆棘。2013 年,在租赁的简陋厂房里,刘易和团队面对的是国外技术的严密feng锁。没有高精度检测设备,他们就用卡尺、千分表反复测量;缺乏成熟工艺,便将进口电缸拆解研究,零件摆放位置都要用粉笔在地面精确标记。车间里,彻夜不熄的灯光见证着无数次失败 —— 电机烧毁、丝杆断裂、控制程序崩溃,但这些挫折反而淬炼出团队的韧性。“那时我们像一群执着的‘手艺人’,用00000笨拙的方式,叩击着精密制造的大门。” 刘易回忆道。
如今走进迈茨工业 3500 平米的现代化厂房,数控加工中心有序运转,激光检测仪投射出细密的光线,实时监控着每一道工序。生产线上,从原材料入厂到成品组装,216 个节点都被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曾经靠手工装配的小厂,已成长为行业biao杆,年产能突破万台,服务超 2000 家客户。
在竞争白热化的电缸市场,迈茨工业的突围密码藏在对品质的ji致追求里。关键零部件的选择上,企业展现出近乎 “偏执” 的坚持。为了确保伺服电机的稳定性,即便成本高出三成,也坚持采用国际yi线品牌或与国内头部厂商定制开发。生产环节更是将 ISO9001 标准融入每个细节:原材料要经过光谱分析仪检测成分,关键工序需首件三检,每台电机都要在模拟工况下连续运行 24 小时,记录温升曲线、噪音分贝等数十项数据。
服务创新同样是迈茨的制胜法宝。在某新能源企业的锂电池压合设备项目中,技术团队提前半年进驻,与客户工程师并肩作战。从00000初的方案设计,到 37 次反复迭代优化,交付的设备不仅精度提升 40%,产能也提高了 50%。“我们不是单纯的供应商,更像是客户的技术合伙人。” 刘易说。
面对智能化浪潮,迈茨工业积极转型。投入数百万搭建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让订单进度、库存状态、设备运行数据在大屏上实时跳动;24 小时在线服务通道,配合 15 分钟快速响应机制,让客户无论何时都能得到专业支持。传统制造的匠心与数字时代的效率,在这家企业奇妙融合。
“从大山到现代化厂房,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对品质的执念。” 刘易的这句话,道出了迈茨工业成功的关键。当许多企业在价格战中疲于奔命时,迈茨以匠人之心深耕技术与服务,不仅为本土电缸品牌树立价值biao杆,更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崛起,离不开无数个像刘易这样,在平凡岗位上执着坚守的追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