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前,老师布置了科技节创意作品展的任务。望着抽屉里已经拼过十几种造型的码立创玩具,我决定挑战从未尝试过的「全自动垃圾分类站」。这个蓝色收纳箱里装着去年生日时舅舅送我的编程积木套装,每个零件都承载着无数个拆装重组的夜晚5。一、从零开始的搭建翻开崭新的设计本,我先用彩色铅笔画出四层立体结构:上层是红外扫描区,中间用传送带连接,底部需要四个可开合的收纳仓。根据图纸挑选零件时才发现,库存的滑轨模块只剩两根,这意味着传送带系统必须重新设计8。那周每天写完作业,我就趴在地毯上反复试验,终于用齿轮组和橡皮筋组合出替代方案——当银色马达启动时,黄色传送带竟能平稳运送积木块了。二、编程迷雾中的突破困难的环节出现在语音识别部分。按照教程输入指令后,传感器总是把「塑料瓶」识别成「金属罐」。急得直冒汗时,爸爸提醒我观察模块位置:「麦克风离转动马达太近,电磁干扰就像在你耳边敲锣打鼓呀!」恍然大悟的我连忙给声控模块加上海绵隔层,又在代码里加入延时指令,现在它已能清晰辨别五种垃圾类型了36。三、绽放光芒的展览日科技节当天,我的展台前围满好奇的同学。按下启动键,机械臂精细夹起「厨余垃圾」的绿色积木,传送带嗡嗡作响,对应仓门应声而开。让大家惊呼的是自制的「错误警报器」——当投入不可回收物时,红色警示灯会旋转闪烁,蜂鸣器唱起《生日歌》提醒修正。看着评委老师手机里闪个不停的拍照闪光灯,我突然明白,那些调试失败的夜晚都变成了此刻的星光。
这个由327块积木组成的作品,终获得了「比较好工程奖」。展览结束后,我特意保留着调试时弄断又粘合的三号连接杆,它弯曲的弧度记录着思维碰撞的火花。现在的我正用剩余零件改造校图书馆的还书车,或许下次,就能让扫码器自动识别书本分类了58。码立创对我来说早已不是玩具,而是握在手中的未来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