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人工排长队到10秒自助借还,高校图书馆正经历一场静默变革!
近年来,大部分985高校纷纷引入自助借还书系统,所有在架图书都增加了RFID标签,同时增设24小时自助还书机,实现读者自助借还,为读者提供“借还自由”。现在学生们通过自助借还设备,短短几秒内就能完成借阅流程。图书馆日均人流量普遍提升,而工作人员数量却不增反减。
曾几何时,高校图书馆借阅柜台前排起的长龙成为校园一景。在条码扫描时代,每本书都需要单独对准扫码枪,流程繁琐耗时且容错率低。统计显示,条码污损、遮挡导致的重复扫描率高达15%,每次借还平均耗时约3分钟。
更让管理者头疼的是人力配置困境:一名馆员回忆:“高峰期我们需同时开放5个柜台,仍无法解决排队问题。而归还图书的分类上架更需耗费23名工作人员全天处理。”
自助借还系统的重点突破在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这套系统通过“非接触式批量识别”彻底重构了借阅流程:
技术革新带来效率的几何级提升,图书馆部署RFID系统后,单次借还时间从3分钟压缩至8秒,效率明显提升。在高校场景中,这一优势更为明显——学生可批量借阅专业书籍,高峰期排队现象基本消失。
1、人力成本的结构性优化:
大学图书馆引进自助借还机后,不仅可以极大地节省人力成本,还能将馆员的工作内容从机械的借还操作转向馆内巡阅、占位管理等增值服务。
2、空间服务的时空延伸:
高校启用自助借还智能服务终端,打破了学生的借阅时间限制,无论清晨还是深夜,刷校园卡即可完成借还。配备自助智能书柜更是将服务触点延伸至体育馆/宿舍/食堂旁,配合大容藏书量高频更新藏书,实现“下楼即借”。
3、运营管理的精细跃升:
大学图书馆部署RFID系统可实现精细化图书管理:
当传统图书馆还在为增派人手发愁时,采用RFID自助系统的985高校已实现日均人流量翻3倍的突破。这背后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服务理念的变革:从“管理藏书”转向“服务知识获取”。
> 当机械劳动交给“隐形管理员”,人类馆员终于能回归本质:成为知识的引路者,而非书籍的看守人。技术的温度,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