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讨水蓄冷与冰蓄冷的差异。水蓄冷技术不仅节省了制冷用电,还实现了夏季蓄冷、冬季蓄热的双重功能,而冰蓄冷则无法做到这一点。此外,在系统造价和运行电费方面,水蓄冷也展现出明显优势。冰蓄冷的总投资远高于大温差水蓄冷,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冰蓄冷系统通常采用约1/3的削峰运行模式,以降低工程造价。然而,大温差水蓄冷则通常采用全削峰运行模式,实现更高的节能效果。在适用性方面,水蓄冷技术既适用于新建项目,也适用于改造项目,而冰蓄冷则只适用于新建项目。同时,水蓄冷的运行成本更低,响应速度更快。冰蓄冷是减少电力高峰负荷的重要措施,受政策支持。静态冰蓄冷服务商
冰蓄冷系统,按蓄冰量大小不同,可分为全量蓄冷系统和部分蓄冷系统。按蓄冰过程不同,可分为静态蓄冰系统和动态蓄冰系统。按蓄冷材质不同分为钢盘管和塑料盘管。系统分类:冰蓄冷技术可分为静态蓄冰技术和动态蓄冰技术两大类。静态蓄冰技术是把静态的蓄冷水通过换热装置缓慢冻结成冰的技术。静态蓄冰技术包括冰球蓄冰和盘管蓄冰,其中,盘管蓄冰可分为金属盘管和塑料盘管蓄冰。动态畜冰技术是把畜冷水在强对流状态下换热降温成过冷水后,通过冰浆发生器把过冷水制成冰浆,并进一步将冰浆冻结成固态冰的技术。静态冰蓄冷服务商夜间电力价格较低,冰蓄冷利用这一优势降低运营成本。
水蓄冷:水蓄冷技术利用3-7℃的低温水进行蓄冷,与常规系统兼容,无需额外设备。其投资省、维修费用低、管理简便。但需注意的是,由于水的蓄能密度较低,只能储存显热,因此蓄水槽占地面积较大。若利用高层建筑内的消防水池进行水蓄冷,可依据消防水池容量计算蓄冷量,再根据剩余负荷确定制冷机组容量,并校核冷水机组是否能满足夜间蓄冷需求。冰蓄冷与水蓄冷的经济比较分析: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冰蓄冷与水蓄冷两种技术的经济性。
系统构成:本系统主要包括2台双工况水冷双螺杆冷水机组、2台板式换热器、一个蓄冷量为1340RTH的蓄冷槽(即该建筑物的消防水池)、冷却塔、水泵及其他附属设备。蓄冷设计为主机上游、主机蓄冷槽并联的方案。结论:a.从综合办公楼的空调运行特点出发,水蓄冷中央空调方案利用低谷电价时段蓄冷,高峰时段释放储备冷量,有效利用分时电价差异,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b.与冰蓄冷相比,水蓄冷方案具有更高的运行效率、更低的设备初投资,并充分利用现有建筑设施,使本项目更具可行性,凸显了本方案的独特优势。c.实际运行测试证明,系统达到预期设计效果,设计方案成功实现预期目标。冰蓄冷系统能够减少空调运行时的噪音污染。
随着分时电价政策的实施和节能需求的日益增长,空调蓄冷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除了西藏等少数地区外,我国已普遍实施分时电价政策。以上海为例,其峰谷电价差异明显,高峰、平段和低谷的电价分别为017元/kwh、646元/kwh和222元/kwh。在电力低谷时段,即222元/kwh时,开启制冷机并储存冷量,而在电力高峰时段,即017元/kwh时,则减少或不开制冷机,利用低谷时段储存的冷量来满足供冷需求,从而明显节省空调电费。相较于常规空调系统,这种策略的节能效果可达30-70%。建筑能耗的优化与冰蓄冷系统的使用密切相关,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静态冰蓄冷服务商
冰蓄冷系统通过储存冷能,减少了空调系统的启动次数。静态冰蓄冷服务商
充冷阶段:在电力价格低廉的时段,冷水机以满负荷运行,其产生的冷冻水量G1超出楼宇实际需求量G2,多余的水量G3(即G1减去G2)从贮柜的“冷端”引入,经过均流布水环槽,注入到贮柜的底部。随着冷冻水与回水交界面的上升,当它达到上布水环槽的边缘时,充冷过程结束。放冷阶段:当楼宇对冷冻水的需求量G2超过冷水机的出水量G1时,即G3(G1减去G2)小于0,此时,贮存在柜底的冷冻水经供冷泵输送到楼宇,在换热器中升温后,再经由K热返回贮柜的上布水环槽。这一过程中,冷冻水与回水的界面逐渐下降。静态冰蓄冷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