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某人的体质为单一体质,则直接按照该体质的养生指导进行调治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大多数人是复合质,如阳虚质与阴虚质并存,气虚质与血瘀质并存,甚至在有的人身上会同时出现7、8种偏颇体质,这时就要将多种体质的调护建议结合起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在调理复合体质时,要以得分比较高的体质为重点,兼顾调理另外一两种次要的偏颇体质,并借鉴平和质的养生指导改正自身不良生活、工作习惯,以达到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比如,当阳虚质和阴虚质并存时,阳虚质主张多食热性食物,阴虚质则忌食温热,这样的情况往往引起人们的困惑;此刻,我们首先要理解人体阳虚和阴虚并存是常见的,这时饮食上可以以平性食物为主,温性凉性食物均可适量进食,阳虚分值偏高的人可适量多食偏温热性食物,阴虚分值偏高的人则可适量多食偏寒凉性食物,但数量要以自己舒适为度。还有湿热质与气虚质并存的体质,湿热质主张大量运动,气虚质不耐劳累,这时进行调护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适度为宜;再如若是有膝关节疾病的人,同样是运动,此类人就要避免从事爬楼梯、爬山等加重膝关节负担的运动。遇到该种情况,拿到中医体质报告后,及时向相关医生咨询适宜自身情况的调体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做中医体质辨识?江苏国产中医体质辨识仪

“亿万苍生,九种体质,人各有质,体病相关;体质平和,健康之源,体质偏颇,百病之因。”中医体质辨识为中医体质与易发健康风险的宏观对应开辟了新的标准化途径,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病相关、体质可分、体质可调”的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和中医调理方案,可以实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目标。中医体质辨识同时还为中医标准化探索提供了一个良好范例。中医体质辨识操作简单、方便理解、容易为使用者所接受,有助于中医药理论体系走近现代人生活,有助于中医药理论体系走出国门。安徽品质好的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是否可调呢?

与偏颇体质不同,平和质是更加倾向健康的体质类型,因而该体质的调护建议也就更趋向于养生保健,而不是调治疾病。同时,偏颇质者也可以以平和质的调护要点为参照,来指导对自身精神、饮食、起居等不良习惯的调整,力争日益接近稳定状态。精神调护:可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保持平和心态,如琴棋书画、唱歌跳舞、吹拉弹唱等,可以陶冶性情,振奋精神,保持心理健康。运动调护:可选用各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打球、爬山、跑步、散步、太极拳、太极剑等,均能疏通气机,和畅气血,使人情绪高涨,以保持心情愉快,精神饱满。起居调护:春宜晚睡早起,起床后宜在室外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散步,以顺应阳气升发、万物生机蓬勃的自然景象。夏宜晚睡早起,适当午休,以消除疲劳,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秋宜早睡早起以应秋天收敛之气;早睡是顺应阴气的收藏,早起是顺应阳气的舒长。冬应早睡晚起,以避寒就温,顺应冬天潜藏之气,并注意脚部保暖,改善体质,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减少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将中国人分为9种基本体质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启达中医体质辨识系统,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以问询录入的方式采集居民健康信息,判断中医体质分类。融合了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先进诊断系统,并结合大量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众多中医**临床经验,可根据体质分析制定出详细的养生健康调整方案,帮您辨识体质,知未病、治未病。中医整体观念对把握中医体质有哪些指导作用?

活了101岁的中医大家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翼方》中写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饮食习惯对体质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不同膳食含有各自区别的营养成分,并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之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相异之味。五味入五脏,不同性味的食物容易滋养人体某一脏腑的气血、增益该脏器与支配经络的生理功能:酸入肝经、苦入心经、甘入脾经、辛入肺经、咸入肾经。因此,饮食习惯和相对固定的膳食结构均可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偏颇,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具体表现在:喜食煎炸烧烤,嗜好烟酒,久则气阴耗伤,产生气虚、阴虚质;食物性质生冷,可致久食者寒凝脏腑,形成阳虚质;饮食自倍,暴饮暴食,偏嗜油腻,脾胃损伤,运化不及,聚湿生痰,成痰湿质;若复以烟、酒、辛辣厚味为助,则将化热生火,而成湿热;喜食肥腻,痰湿内蕴,阻遏气机,可生气郁;气郁日久,血运不畅,则瘀血内生;过食辛辣、海鲜发物,可引起机体致敏性增强,容易过敏,形成特禀质。中医体质辨识报告里都有哪些内容?河北中医体质辨识仪欢迎选购
平和体质应如何调护养生?江苏国产中医体质辨识仪
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环境因素三者共同作用,产生了芸芸众生的诸种体质,人的体质一旦形成,先天的种族、家族因素无法改变,而环境因素的改善往往需要正确的引导与长期的共同干预才能逐渐起效,所以调节后天饮食、起居、运动、劳欲、情志等要素对自身的影响,成为个体体质养生、调护的重要方面。中医养生一贯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概括起来,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补气调吸、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中心思想,即当一个人通过以上调护方式,使的身心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才是健康的。江苏国产中医体质辨识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