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蓄冷系统的初投资通常比常规空调系统高 20%-30%,成本增加主要体现在蓄冷装置、低温送风管道及控制系统等方面。不过在运行阶段,系统可借助峰谷电价差来抵消这部分增量成本。以某办公楼项目为例,其初投资增加了 800 万元,但每年可节省电费 150 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约为 5.3 年。如果考虑需量电费减免,投资回收期还能缩短至 4 年以内。这意味着虽然冰蓄冷系统前期投入相对较高,但从长期运行来看,凭借电价差带来的成本节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回额外投资,具备良好的经济性。这种成本收益特性,使得冰蓄冷系统在电价峰谷差较大、空调负荷较高的场景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冰蓄冷与光伏结合,夜间制...
部分用户对冰蓄冷技术存在认知误区,误认为其只适用于大型项目,却忽视了该技术在中小型建筑中的适应性。事实上,模块化冰蓄冷装置已实现技术突破,100RT 至 500RT 的中小型设备可灵活适配酒店、医院、写字楼等场景。这类模块化装置采用标准化设计,可根据建筑冷负荷需求灵活组合,安装周期缩短至 2-3 个月,初期投资能控制在 100 万元以内。例如某连锁酒店采用 200RT 模块化系统,利用夜间低谷电制冰,结合低温送风技术,年节电超 15 万度,投资回收期只有5 年。该技术通过设备小型化与模块化设计,打破了传统大型蓄冷系统的应用限制,为中小型建筑实现节能降费提供了可行方案。冰蓄冷系统的智能调度平台,...
冰蓄冷系统按运行方式可分为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静态系统包含冰盘管式(内融冰 / 外融冰)和封装式(冰球、冰板)等类型,主要依靠自然对流实现换热,虽然结构设计简洁,但存在制冰速率较慢的局限。动态系统则借助机械力推动冰晶连续生成与输送,例如过冷水动态制冰技术,其换热效率较静态系统提升 40% 以上,制冰速率提高 30%。由于动态系统具备设备紧凑、节能率高(可达 20%-50%)的优势,正逐渐成为行业主流选择。这种技术分化体现了冰蓄冷系统在结构设计与运行效率上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广东楚嵘冰蓄冷设备采用环保冷媒,符合欧盟RoHS环保标准。重庆怎样选择冰蓄冷服务典...
相变蓄冷材料的性能需满足多项关键指标:具备高相变潜热、适宜的相变温度(-5~5℃)、低过冷度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目前常用的材料主要有两大类:无机水合盐(例如 Na₂SO₄・10H₂O)和有机烷烃类。相关研究表明,采用微胶囊封装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相变材料(PCM)的导热性能,同时防止相分离问题,经封装后的材料蓄冷密度可达常规水的 3-4 倍。而新型复合相变材料通过添加石墨烯等纳米材料,其导热系数更是提升至传统材料的 2 倍以上,在优化热传导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材料的综合性能,为蓄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优的材料选择。楚嵘冰蓄冷技术降低空调系统碳排放,助力企业ESG评级提升。江苏怎样选择冰蓄冷服务...
日本 JIS 标准从安全性与耐久性角度对冰蓄冷系统作出严格规定。在设备安全方面,蓄冷槽需通过 1.5 倍工作压力的水压试验,以确保容器在高压工况下无泄漏风险,保障系统运行安全;控制系统需具备断电自保护功能,在突发停电时自动保存运行数据并启动保护机制,避免设备损坏。耐久性层面,防冻液需满足 JIS K2234 标准的生物降解性要求,减少环境危害的同时,降低对管道的腐蚀速率,延长系统使用寿命。这些标准通过量化测试指标与性能要求,为冰蓄冷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维护提供了技术依据,确保设备在长期运行中保持稳定性能。工业园区部署冰蓄冷系统,可削减变压器容量需求,节省基建投资。重庆小型冰蓄冷工程在食品加工、医...
冰蓄冷技术的热力学效率体现在多个关键层面。一方面,系统通过低温送风机制降低输配环节能耗,其冰水混合物温度可低至 - 6℃,相较常规 7℃冷水系统,在输送相同冷量时流量能减少约 40%,直接促使水泵功耗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借助夜间低温环境提升制冷机组能效表现,通常夜间环境温度比白天低 5 - 10℃,这使得制冷机组蒸发温度得以提高,相应的 COP(能效比)可提升 15% - 20%。此外,冰蓄冷利用相变过程的等温特性,有效避免了显热储能中常见的温度梯度问题,让冷量释放过程更趋稳定,在保障供冷均匀性的同时,从多维度实现了系统热力学效率的优化。冰蓄冷技术的低温腐蚀问题,需采用316L不锈钢管道解决。...
在高温高湿地区部署冰蓄冷系统时,需针对性解决冷凝压力升高、融冰速度加快等运行挑战。高温环境下,制冷机组冷凝器散热效率下降,导致冷凝压力骤升,可能触发设备保护停机;同时,外界高温会加速蓄冷槽融冰速率,影响日间供冷稳定性。应对这类问题可采取双重技术方案:一方面增大冷机容量,通过预留设备冗余提升系统抗负荷冲击能力,如某中东项目在设计阶段增加 30% 冷机装机量,配合高效蒸发式冷凝器,在 50℃环境温度下仍保持稳定运行;另一方面优化融冰控制策略,采用分段融冰技术,根据日间负荷预测将蓄冷槽分为多个区域,按时段依次融冰,避免冷量集中释放导致的供需失衡。实测数据显示,结合冷机冗余与分段融冰的项目,在极端高温...
冰蓄冷系统通过夜间制冰储冷、白天释冷供冷的运行模式,可明显降低城市热岛强度。传统空调系统日间运行时,外机散热加剧地表温度升高,而冰蓄冷系统将 80% 以上的制冷过程转移至夜间,减少日间空调外机排热。某研究表明,在 10 平方公里区域内规模化部署冰蓄冷系统后,夏季地表温度可下降 0.8-1.2℃,这得益于夜间低温制冰过程中设备散热与环境温度的自然耦合,同时减少了日间建筑向室外的显热排放。例如某新城集中应用冰蓄冷技术后,商业区夏季午后平均温度较周边区域低 1.1℃,人行道地表温度下降明显,不仅改善了城市微气候环境,还降低了周边居民的热应激风险,体现了需求侧节能技术在城市生态优化中的协同价值。冰蓄冷...
用户对冰蓄冷系统的接受度与电价差呈现明显相关性。在电价峰谷差小于 0.4 元 /kWh 的地区,项目投资回收期通常超过 7 年,较高的成本回收周期导致用户决策更为谨慎。为突破这一应用瓶颈,行业正通过金融创新模式降低初期资金压力:例如融资租赁模式下,企业可租赁蓄冷设备并分期支付费用,避免大额初始投资;节能效益分享模式则由第三方投资建设系统,通过与用户按比例分享节能收益回收成本。这些金融工具将项目现金流与节能效益挂钩,既缓解了用户资金压力,又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冰蓄冷技术在电价差较小地区的应用,助力节能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楚嵘冰蓄冷系统通过低温送风技术,减少风机能耗,空调效果更佳。中国香港选择冰蓄冷价...
阿里巴巴千岛湖数据中心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技术创新,构建了低能耗冷却体系,其PUE(电能利用效率)低至1.17,接近理论极限值。技术路径聚焦三方面:冬季制冰存储:当湖水温度低于10℃时,利用深层湖水自然冷源直接制冰,将冷量存储于蓄冷槽,充分利用冬季自然冷能;夏季复合供冷:采用冰水混合物与湖水串联供冷模式,先通过冰蓄冷系统释放冷量降温,再利用湖水进一步换热,减少机械制冷启动频次;余热循环利用:将服务器散热通过热交换系统回收,用于区域供暖,实现“制冷-散热”的能源闭环,全过程零碳排放。该数据中心通过自然冷源与冰蓄冷技术的深度结合,打破了传统数据中心高能耗瓶颈,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自然+蓄能”...
冰蓄冷系统在突发停电时可成为关键设施的 “冷量储备库”,凭借蓄存的冷量提供 2-4 小时应急供冷,为数据中心、医院等对环境稳定性要求极高的场所争取宝贵时间。其工作原理在于,系统提前将冷量以冰的形式储存于蓄冷槽中,当电网异常时,无需电力驱动即可通过融冰持续供冷,形成天然的冷量备用机制。某三甲医院采用双回路供电与冰蓄冷备用的双重保障方案,在一次区域性停电事故中,冰蓄冷系统单独支撑主要手术室、ICU 等区域持续供冷 6 小时,室内温度稳定在 24±1°C,避免了因设备过热导致的医疗设备故障及手术风险。这种 “蓄冷 + 供电” 的复合保障模式,以较低成本构建了高可靠性的应急环境系统,尤其适用于对供冷连...
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蓄冷技术标准互认协议》,推动区域内 JIS、ASHRAE、GB 等标准的等效采用,为跨国工程降低技术壁垒与成本。该协议通过统一蓄冷系统设计、安装及验收的关键指标,如蓄冷槽压力测试标准、系统能效计算方法等,避免企业因标准差异重复认证。例如某中企在越南建设的商业中心冰蓄冷项目,直接采用中国 GB 50155《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关于冰蓄冷系统的设计要求,在当地验收时,因制冷机组能效、蓄冷槽安全指标与东盟等效标准一致,顺利通过审核,较传统按当地标准重新设计节省 30% 的认证时间与 25% 的工程成本。这种标准互认机制不仅加速了中国冰蓄冷技术与装备的出海进程,也为东盟国...
欧盟通过 ErP 能效指令推动建筑空调系统低碳化,明确对冰蓄冷技术提出能效与环保要求。指令规定蓄冷系统季节性能系数(SEER)需≥5.5,以量化指标倒逼设备效率提升,较传统系统节能 15% 以上。同时,禁用含氢氯氟烃(HCFC)载冷剂,因这类物质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推动行业采用环保型乙二醇溶液或天然工质。此外,指令要求企业提供冰蓄冷系统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声明,涵盖设备制造、运行到报废的碳排放数据,引导产业链优化设计。这些措施通过能效管控与环保标准并行,加速冰蓄冷技术在欧洲建筑领域的低碳应用。冰蓄冷技术的食品冷链应用,乳制品厂年运行成本降低35%。江苏附近冰蓄冷建设公司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蓄冷技...
乙二醇溶液在低于-10℃的环境中容易结晶,同时会对金属管道造成腐蚀。为解决这一问题,需选用316L不锈钢或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质的管道,并在溶液中添加防腐剂。316L不锈钢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能有效抵御乙二醇溶液的侵蚀;HDPE管道则具备耐低温和抗老化的特点,可减少结晶影响。某项目因未及时更换老化管道,导致乙二醇溶液泄漏,引发系统瘫痪长达3个月,直接损失超过500万元。这一案例表明,在冰蓄冷系统运行中,需重视管道材质选择和定期维护,避免因管道老化或材质不当导致溶液泄漏,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编辑分享冰蓄冷技术的极端气候适应性,中东项目应对50℃环境温度。江西节能冰蓄冷调试冰蓄冷产业链涵...
将光伏发电、储能电池、直流配电及柔性控制技术融合,可构建高效协同的 "光 - 储 - 冷" 微网系统。该系统通过直流母线直接为制冷机组供电,省去传统交直流转换环节,减少约 5% 的电能损耗;光伏发电优先满足制冷需求,多余电量存入储能电池,夜间低谷时段释放电能制冰,形成 "发电 - 储电 - 储冷" 的能源闭环。柔性控制技术可根据光照强度、负荷需求动态调节各设备运行参数,例如在多云天气自动切换至储能供电模式,保障供冷连续性。某园区应用案例显示,采用直流配电技术后,制冷系统能效提升 18%,年耗电量降低 23 万度,实现可再生能源与蓄冷技术的深度耦合,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新型技术范式。楚嵘冰蓄冷技术...
欧盟通过 “地平线 2020” 科研计划资助冰蓄冷与可再生能源耦合项目,推动技术前沿探索。其中,“IceStorage4.0” 项目聚焦自修复相变材料研发,通过在蓄冷介质中嵌入微胶囊修复剂,当冰层出现裂纹时,微胶囊破裂释放纳米级修复材料,实现冰层结构的自动愈合,将系统使用寿命延长至 25 年,较传统冰蓄冷系统提升 50% 以上。该项目还整合太阳能光伏与冰蓄冷技术,开发出光储冷一体化控制系统,可根据光照强度动态调整制冰策略,在西班牙某生态园区的应用中,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比超 70% 的冷量供应。欧盟此类资助项目通过材料创新与系统集成,不仅提升冰蓄冷技术的可靠性,更推动其与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电源的深...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冰蓄冷技术渗透率已超 30%,其政策支持体系具有借鉴意义。美国部分州针对蓄冷系统推行 “加速折旧” 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缩短设备折旧年限来降低企业初期成本压力;日本则借助《节能法》,强制要求大型建筑配置蓄能设备,从法规层面推动技术普及。此外,国际标准如 ASHRAE Guideline 36 为冰蓄冷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行提供了技术规范,确保工程实施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这些国家通过政策引导、法规强制与标准规范的多重措施,构建了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有效提升了冰蓄冷技术的应用规模和能效水平。阿里巴巴千岛湖数据中心利用湖水制冰,PUE值低至1.17。重庆国内冰蓄冷价格传统冰蓄...
作为全球规模靠前的冰蓄冷区域供冷项目,新加坡樟宜机场系统覆盖5座航站楼及配套设施,总蓄冷量达50,000RTH,通过技术集成实现高效供冷。其主要特点包括:双工况主机系统:制冷主机可切换制冰与空调两种模式,制冰时蒸发温度低至-12℃,空调运行时维持-6℃,灵活匹配昼夜负荷需求;海水源热泵技术:依托滨海区位优势,利用海水对系统进行预冷,相比传统方案COP(能效比)提升25%,降低能耗成本;智能调度平台:与机场航班数据实时联动,根据客流量、航班起降时段动态调整供冷量,避免冷量浪费。该项目通过能源系统与建筑功能的协同设计,在大型交通枢纽场景中实现了冷量的精细分配与高效利用,成为区域供冷技术的案例。楚嵘...
在高温高湿地区部署冰蓄冷系统时,需针对性解决冷凝压力升高、融冰速度加快等运行挑战。高温环境下,制冷机组冷凝器散热效率下降,导致冷凝压力骤升,可能触发设备保护停机;同时,外界高温会加速蓄冷槽融冰速率,影响日间供冷稳定性。应对这类问题可采取双重技术方案:一方面增大冷机容量,通过预留设备冗余提升系统抗负荷冲击能力,如某中东项目在设计阶段增加 30% 冷机装机量,配合高效蒸发式冷凝器,在 50℃环境温度下仍保持稳定运行;另一方面优化融冰控制策略,采用分段融冰技术,根据日间负荷预测将蓄冷槽分为多个区域,按时段依次融冰,避免冷量集中释放导致的供需失衡。实测数据显示,结合冷机冗余与分段融冰的项目,在极端高温...
在食品加工、医药存储等工业领域,生产过程对低温环境要求严苛,且常存在间歇性冷负荷需求。冰蓄冷系统可与生产工艺深度结合,利用夜间电力低谷时段制冰储冷,白天将冷量释放用于产品冷却或车间降温。以某乳制品厂为例,其通过冰蓄冷系统为发酵车间提供稳定低温环境,不仅规避了日间尖峰电价,还使年运行成本降低 35%。这种技术应用能精细匹配工业场景的冷量需求,在保障生产环境稳定性的同时,通过错峰储能明显降低能源成本,尤其适用于对温湿度控制严格、冷负荷波动明显的工业生产场景,为工业领域的节能降耗与高效运行提供了可行方案。冰蓄冷系统的模块化设计,适用于酒店、医院等中小型建筑。安徽什么是冰蓄冷装修日本 JIS 标准从安...
用户对冰蓄冷系统的接受度与电价差呈现明显相关性。在电价峰谷差小于 0.4 元 /kWh 的地区,项目投资回收期通常超过 7 年,较高的成本回收周期导致用户决策更为谨慎。为突破这一应用瓶颈,行业正通过金融创新模式降低初期资金压力:例如融资租赁模式下,企业可租赁蓄冷设备并分期支付费用,避免大额初始投资;节能效益分享模式则由第三方投资建设系统,通过与用户按比例分享节能收益回收成本。这些金融工具将项目现金流与节能效益挂钩,既缓解了用户资金压力,又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冰蓄冷技术在电价差较小地区的应用,助力节能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广东楚嵘提供冰蓄冷系统能效评估服务,量身定制节能改造方案。冰蓄冷按需定制冰蓄冷技...
冰蓄冷系统的初投资通常比常规空调系统高 20%-30%,成本增加主要体现在蓄冷装置、低温送风管道及控制系统等方面。不过在运行阶段,系统可借助峰谷电价差来抵消这部分增量成本。以某办公楼项目为例,其初投资增加了 800 万元,但每年可节省电费 150 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约为 5.3 年。如果考虑需量电费减免,投资回收期还能缩短至 4 年以内。这意味着虽然冰蓄冷系统前期投入相对较高,但从长期运行来看,凭借电价差带来的成本节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回额外投资,具备良好的经济性。这种成本收益特性,使得冰蓄冷系统在电价峰谷差较大、空调负荷较高的场景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冰蓄冷系统的低温送风模式...
乙二醇溶液在低于-10℃的环境中容易结晶,同时会对金属管道造成腐蚀。为解决这一问题,需选用316L不锈钢或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质的管道,并在溶液中添加防腐剂。316L不锈钢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能有效抵御乙二醇溶液的侵蚀;HDPE管道则具备耐低温和抗老化的特点,可减少结晶影响。某项目因未及时更换老化管道,导致乙二醇溶液泄漏,引发系统瘫痪长达3个月,直接损失超过500万元。这一案例表明,在冰蓄冷系统运行中,需重视管道材质选择和定期维护,避免因管道老化或材质不当导致溶液泄漏,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编辑分享楚嵘冰蓄冷技术通过夜间制冰储能,白天释放冷量,平衡电网负荷波动。福建节能冰蓄冷是什么传统...
冰蓄冷系统的初投资通常比常规空调系统高 20%-30%,成本增加主要体现在蓄冷装置、低温送风管道及控制系统等方面。不过在运行阶段,系统可借助峰谷电价差来抵消这部分增量成本。以某办公楼项目为例,其初投资增加了 800 万元,但每年可节省电费 150 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约为 5.3 年。如果考虑需量电费减免,投资回收期还能缩短至 4 年以内。这意味着虽然冰蓄冷系统前期投入相对较高,但从长期运行来看,凭借电价差带来的成本节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回额外投资,具备良好的经济性。这种成本收益特性,使得冰蓄冷系统在电价峰谷差较大、空调负荷较高的场景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冰蓄冷技术的合同能源管理...
用户对冰蓄冷系统的接受度与电价差呈现明显相关性。在电价峰谷差小于 0.4 元 /kWh 的地区,项目投资回收期通常超过 7 年,较高的成本回收周期导致用户决策更为谨慎。为突破这一应用瓶颈,行业正通过金融创新模式降低初期资金压力:例如融资租赁模式下,企业可租赁蓄冷设备并分期支付费用,避免大额初始投资;节能效益分享模式则由第三方投资建设系统,通过与用户按比例分享节能收益回收成本。这些金融工具将项目现金流与节能效益挂钩,既缓解了用户资金压力,又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冰蓄冷技术在电价差较小地区的应用,助力节能技术的普及与推广。阿里巴巴千岛湖数据中心利用湖水制冰,PUE值低至1.17。中国台湾大型冰蓄冷价格...
阿里巴巴千岛湖数据中心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技术创新,构建了低能耗冷却体系,其PUE(电能利用效率)低至1.17,接近理论极限值。技术路径聚焦三方面:冬季制冰存储:当湖水温度低于10℃时,利用深层湖水自然冷源直接制冰,将冷量存储于蓄冷槽,充分利用冬季自然冷能;夏季复合供冷:采用冰水混合物与湖水串联供冷模式,先通过冰蓄冷系统释放冷量降温,再利用湖水进一步换热,减少机械制冷启动频次;余热循环利用:将服务器散热通过热交换系统回收,用于区域供暖,实现“制冷-散热”的能源闭环,全过程零碳排放。该数据中心通过自然冷源与冰蓄冷技术的深度结合,打破了传统数据中心高能耗瓶颈,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自然+蓄能”...
美国 ASHRAE 90.1-2019 节能标准对新建建筑空调系统应用蓄能技术提出明确要求,尤其针对冰蓄冷系统的管道保温、自动控制和水质管理作出具体规定。标准要求载冷剂管道采用厚度≥25mm 的橡塑保温材料,通过良好的隔热性能减少冷量传输损耗。自动控制方面,系统需根据负荷变化、电价信号等实时数据优化制冰 / 融冰策略,实现电力移峰填谷。水质管理上,需配备过滤、杀菌等处理装置,防止管道腐蚀和设备结垢,保障系统长期稳定运行。这些技术要求为冰蓄冷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维提供了科学规范,助力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迪拜太阳能冰蓄冷项目年自给率75%,减少柴油发电依赖。重庆发展冰蓄冷厂家冰蓄冷系统的高效运行...
典型的冰蓄冷系统主要由制冷机组、蓄冷装置、换热设备及控制系统构成。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制冷机组以较低负荷运行,通过乙二醇溶液或载冷剂将冷量输送至蓄冷槽,使槽内水体逐步冻结成冰,完成冷量储存。白天用电高峰时,循环泵将蓄冷槽内的冰水混合物输送至空调末端,经板式换热器释放冷量满足制冷需求。部分系统引入动态制冰技术,如配置冰浆生成装置,能在制冰同时向末端供冷,有效提升系统运行灵活性。控制系统可依据电网电价峰谷信号自动切换运行模式,在保障供冷需求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优化系统运行的经济性。迪拜太阳能冰蓄冷项目年自给率75%,减少柴油发电依赖。浙江数据中心冰蓄冷设计作为中东地区较早光储冷一体化项目,迪拜该工程配...
作为中东地区较早光储冷一体化项目,迪拜该工程配套 5MW 光伏电站及 2000RTH 蓄冷槽,构建了 “太阳能发电 - 冰蓄冷储冷 - 智能供冷” 的闭环系统。其运行策略聚焦多场景适配:日间优先利用光伏电力制冰,将清洁能源转化为冷量存储;夜间借助低价市电补充冷量,平衡电网负荷;遇沙尘天气时切换至全蓄冷模式,避免室外设备受风沙影响,保障供冷连续性。项目年能源自给率达 75%,大幅降低对柴油发电的依赖,既应对了中东高温干旱的气候挑战,又为沙漠地区推广可再生能源与蓄冷技术结合提供了示范,推动区域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冰蓄冷技术结合氢能燃料电池,可实现“冷-热-电”三联供。浙江数据中心冰蓄冷参考中美清...
传统冰蓄冷技术以水作为相变材料,却面临过冷度大、导热系数低等性能瓶颈。如今研发的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像石蜡与石墨烯的复合物,能将过冷度降低至 1℃以下,同时让导热系数提升 5 倍以上。这类材料通过纳米级复合结构优化,有效改善了相变过程的热传导效率与温度稳定性。某实验室样品已实现 - 5℃至 5℃的宽温域相变,在极端气候地区展现出适用性,既能在低温环境中稳定制冰,又能在高温时段高效释冷,为解决传统材料在复杂工况下的性能局限提供了新思路,推动冰蓄冷技术在更普遍 场景中的应用。冰蓄冷技术的沙尘适应性设计,迪拜项目年自给率达75%。浙江高效冰蓄冷设计作为中东地区较早光储冷一体化项目,迪拜该工程配套 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