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是什么? 2006年日本发现,日本的儿童肥胖和血压病增长快速,于是颁布了《食育基本法》。并指出,食育的对象是儿童,需通过多种途径,使接受食育的人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选择"食"的能力,培育有关"食"的思维方式,以实现健全的饮食生活。 而食育的具体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了解食物:不只了解食物从哪里来,也要了解食物有什么营养价值。 2.学习就餐礼仪:包括就餐环境的布置,餐具的选用以及餐桌上的礼仪。 3.简单的烹饪: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自主烹饪,让孩子获得乐趣。 4.了解传统饮食文化:制作或者了解本民族的食品,从而了解本民族文化。 以“食”为主要关键内容,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拓展延伸...
食育其实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食养,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二是食知,提升科学饮食知识;三是食育,以食育人,塑造健全人格。第三个层次是食育的顶层设计。 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饮食卫生习惯,介绍日常食品的快捷、简单制作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常见的瓜果、豆类、奶制品等搭配制作美味营养的健康食品;指导学生掌握拼盘的基本技能和色彩搭配,使用蔬菜、瓜果等基本材料进行实际搭配制作;指导学生制作营养均衡的膳食菜单,并说明各自菜单的特点。 注重食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结合。学校可以通过对各地小吃及历史民俗文化的介绍,提高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兴趣。每逢传统节日,学校会与家长积极配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开展食育文化的主题...
为何“食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绝大多数人的饮食状况都得到了改善。然而世界范围内依然存在着诸多饮食问题,导致生活方式疾病迅速蔓延,某些贫困地区的营养不良问题依然出现,以及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等。 在很大程度上,饮食不合理导致的系列问题也成为了阻碍世界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近年来医学、营养学的研究也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即只有多方面合理的补充膳食营养、注重饮食平衡,才能更好地维护人体的健康,所以我们需要“食育”。 如何“食育”? 食育应当是民众的教育,较有效的食育应该从儿童甚至婴幼儿时期开始,食育不只是通常所说的营养知识普及,而是通过许多吃的实践...
食育有四个重要的作用,分别是:食物从哪来;真正的食物的味道;如何以环境友好的方式种植和收获新鲜的农产品;如何通过食物连接文化与社区。 我用了四个关键词概括,分别是知食力、感食力、环境友好与文化连接。 知食,就是知道食物是什么从哪里来,而不要闹出认为食物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这样的笑话。可能很多家长会觉得很可笑,但你今晚可以回去问问你的孩子,看看他会怎么回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分五谷也是中国传统食育中较基本的要求。 感食,也就是知道食物真正的味道,这点为什么重要,可以举两个例子予以佐证。一个就是法国的食育,从1950开始推动的食育的五感教育关注的重点,就是要让孩子学会运用感官去感受食物的味道,这既包...
日本战后开始提倡“食育”(食物教育),较初鼓励小朋友要吃有营养既食物,现在日本社会越来越富裕,就要解决营养过多同肥胖既问题。按照日本文部省的规定,食育全部有严格课程,譬如三年班的小朋友要设计食谱、准备一次早餐给家人吃、六年班要学薯片课程,用酒精灯进行实验,学生需要知道薯片的油份高达20%。日本教育界说,现在的孩子吃太多西式快餐,口味变重,让日本料理的传统无法承传。一位日本大学教授进行了一个针对孩子味蕾的研究,竟发现超过三成的孩子连基本的甜酸苦辣都不会分,原因孩子吃垃圾食物太多,连食物的原味也忘记了。日本人相信,食育就是生命教育,教导孩子真正的食物原味,可以承传对自然的崇敬之心。我国关于食育的...
从食业者教育和食者教育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食育: 食业者教育的对象是食业从业者。对食业者的教育古已有之,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后,食业者教育发展迅速渐成系统,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的教育体系。在教育体系日趋系统的同时,也存在着教育内容不够完备、发展不够均衡、教学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 食者教育的对象是每一个人。通过加强食者教育,可以减少由饮食不当带来的疾病,减少食物的浪费,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食者教育的内容包括传承传统的膳食文化,普及膳食的基本元素和安全知识,培养健康、均衡的膳食行为,树立与生态协调的意识,感恩食物母体系统提供食物,培养合理膳食的基本技能,以及培养对食物的审美鉴赏能力。...
食育有四个重要的作用,分别是:食物从哪来;真正的食物的味道;如何以环境友好的方式种植和收获新鲜的农产品;如何通过食物连接文化与社区。 我用了四个关键词概括,分别是知食力、感食力、环境友好与文化连接。 知食,就是知道食物是什么从哪里来,而不要闹出认为食物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这样的笑话。可能很多家长会觉得很可笑,但你今晚可以回去问问你的孩子,看看他会怎么回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分五谷也是中国传统食育中较基本的要求。 感食,也就是知道食物真正的味道,这点为什么重要,可以举两个例子予以佐证。一个就是法国的食育,从1950开始推动的食育的五感教育关注的重点,就是要让孩子学会运用感官去感受食物的味道,这既包...
食育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 就日常饮食而言,孩子不爱食用蔬菜和水果已成为普遍现象。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众所周知,可是该怎样区分所含维生素的种类,如何在烹饪过程中保持维生素呢?以维生素C为例,并不是所有蔬菜中都含有维生素。红、绿、紫色蔬菜如辣椒、西红柿、苦瓜等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是维生素C极易溶于水,并不容易保留。家长可注意做菜时先洗后切,菜以煮为好,如烹炒应急火快炒。急火指温度高时间短,这样就能防止维生素流失。 另外,调查发现孩子对哪些食物含胡萝卜素知晓的并不多。胡萝卜素对于孩子非常重要,它起着防治近视和防止维生素A缺乏等作用。其实,黄、红颜色的胡萝卜和甘薯,深叶类蔬菜,瓜类如木瓜、南瓜等,胡...
如果从10月食育的动态进展中提取两个词,“节约”“转型”这两个词再合适不过了。 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对外印发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在加强儿童健康保障方面,《意见》提出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健康保障,加强婚前、孕前、孕产期保健和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推进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母乳喂养促进行动,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建设母婴友好医院;建设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做好儿童健康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和防治龋齿,降低近视及肥胖发生率等。 《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提出了多种行动方案,针对学校方向,《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学校餐饮节约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学校就餐现场管理,加大就餐检查力度,落实...
2005年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将其作为一项国民的运动,以家庭,学校,保育所,地域等为单位,在日本全国范围进行普及推广,通过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认识,以及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对食物的感恩之心等,来达到“通过食育,培养国民终生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这一目的。 在日本每年为食育运动制定的“目标值”中,一项是提高国民对于“食育”的关心度;而第二项所强调的就是“早餐”了。根据日本所发布的“食育推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关注“食育”的日本国民为70%,2010年要求达到90%;不吃早餐的孩子现为4%,到2010年要求减低为“0”;不吃早餐的20岁和30岁前后的成年男子,目前分别为30%和2...
日本时下较为流行的婴幼儿饮食新理念——“食育”。让孩子“吃什么”、“吃多少”,强调的只是摄取营养,而“食育”专注的是“怎么吃”,怎么让孩子有吃的欲求:既爱吃的东西,又爱吃的过程。孩子不爱吃芝麻吗?他们只是不爱吃黑芝麻。孩子不爱吃西红柿吗?他们只是不爱吃西红柿里面的汁。孩子不爱吃海胆吗?孩子只是闻着它腥,其实压根没吃过。 食物的颜色、形状、味道、声音、感觉,都会影响孩子对食物的爱。所以不要简单地说,孩子不爱吃什么、爱吃什么。有的孩子不喜欢吃菠菜,有的孩子吃青椒过敏,那么为了营养均衡一定要强迫他们吃吗?其实可以换成和菠菜、青椒一样属于“绿色”食材的蔬菜。同样是吃西红柿,大人喂着吃,孩子会哭闹,会吃...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指出,所谓“食育”,其实就是指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他说,目前我国少年儿童面临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双重挑战,除了在个别贫困地区存在食物不足现象外,对营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营养意识差、知识缺乏以及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引起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重要原因。应把营养健康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营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学生营养研究室主任认为,必须针对学校、学生、教师、家长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丰富营养知识的“食育”,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对学生进行食物、食品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指出,营养改善计划的关...
食育——舌尖上的德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重点。良好的食欲和饮食习惯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饮食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身体健康,好的习惯必须从小抓起。 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即从幼儿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延伸到饮食文化传承,劳动观念和节约意识的启蒙,对食物的探索兴趣与感恩之心等,达到培养终身健康的身心和丰富人性的目的。 广义上讲食育也是尊崇天地自然之道,传承祖先优良饮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永续,增进人类身心灵康乐的基础教育。食育在家庭和幼儿教育机构中得以迅速推广。金华家庭食育研究院研究什么德育、智育、体育,这...
学校教育体系中,食育教育缺位。 目前,学校的食育存在投入缺位的现象,学校中一直没有单独的食育课程。 在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课程中,内容以预防传染病、培养卫生习惯为主,营养健康教育只作为其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更没有像许多国家一样开设烹饪课或让学生参与食堂配餐。 在现实教学中,承担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的是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生物教师和科学教师,而校医的教学功底,班主任以及生物、科学教师的卫生专业素养都难以保证。学校食堂中缺乏专业的营养指导人员,工作人员营养意识薄弱,缺少基本的营养知识和营养餐搭配技能。食育让孩子对于营养态度的积极性都有所增加,渴望能够了解每天接触的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益处。榆林食育研究院网...
食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让“食育”进入生活课堂。当“吃得饱”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如何使孩子吃得科学、吃出健康、吃得开心、吃出品位、吃出习惯、吃出学问,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孩子,单纯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课堂实操,在体验中渗透食育的理念,才会为孩子身体健康、卫生习惯、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基础。 食育和环境创设认知相结合,可以在室外走廊、墙角做一些盆载吊挂植物,可以一起做种子发芽的实验、记录、绘画等,让他们从记录种植的过程中感知植物生长的规律,加深对健康、营养食品的了解,并在参与食品制作、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过程中增进对健康、营养食品的认识和情感,从而克服挑食、偏食的坏习惯。食育...
芬兰的食育:简单料理 简单融入。 芬兰盛产各种浆果,简单的料理文化,可以更简单的融入到孩子基本的教育中,简单并且易于实施。芬兰的料理很适合进行“厨房教养”,因为当地料理的较大特色就是“简单”,除了食材的选择多是未经加工的食物;在烹调方式上,也少有所谓的大火快炒或高温油炸。我曾去一位芬兰的朋友家作客,色拉一端上来,就是很简单的蔬果,加点盐、橄榄油就能入口。 意大利的食育:对抗快餐文化的慢食理念。 意大利也从今年开始,禁止在校园贩卖含糖饮料给学童。以慢食在非洲推动的“千园计划”为例,千园计划希望在各校园或小区开辟共同菜圃,让当地居民重新种植并烹调消失的原生作物,推动食物变革,我们应该一起为了追求...
食育有四个重要的作用,分别是:食物从哪来;真正的食物的味道;如何以环境友好的方式种植和收获新鲜的农产品;如何通过食物连接文化与社区。 我用了四个关键词概括,分别是知食力、感食力、环境友好与文化连接。 知食,就是知道食物是什么从哪里来,而不要闹出认为食物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这样的笑话。可能很多家长会觉得很可笑,但你今晚可以回去问问你的孩子,看看他会怎么回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分五谷也是中国传统食育中较基本的要求。 感食,也就是知道食物真正的味道,这点为什么重要,可以举两个例子予以佐证。一个就是法国的食育,从1950开始推动的食育的五感教育关注的重点,就是要让孩子学会运用感官去感受食物的味道,这既包...
日本05年立法食育基础法,开头是用了三句话描述食育的重要性: 为了让孩子们培养丰富的人性,掌握生存下去的力量,食物比什么都重要; 食物的教育,是人活下去的基本需求,是比起知识、道德、身体的教育来说更基础的东西; 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经验学会了食物的相关知识和选择食物的能力,才能实现健康的饮食生活,并较终养育成人。 我也概括了三个词,分别是丰富人性,基础教育,养育成人。 可以看到果然日本文化与我们中国文化密切的关系,虽然好像也没有那么清楚这三句话在说什么,但是依然能感觉到这三句话背后所隐含的含义。首先是丰富人性,食物是丰富人性的基础。有一句国外的关于食物的谚语,叫你即你所食,就是你吃了什么,就是什...
食育其实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食养,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二是食知,提升科学饮食知识;三是食育,以食育人,塑造健全人格。第三个层次是食育的顶层设计。 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饮食卫生习惯,介绍日常食品的快捷、简单制作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常见的瓜果、豆类、奶制品等搭配制作美味营养的健康食品;指导学生掌握拼盘的基本技能和色彩搭配,使用蔬菜、瓜果等基本材料进行实际搭配制作;指导学生制作营养均衡的膳食菜单,并说明各自菜单的特点。 注重食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结合。学校可以通过对各地小吃及历史民俗文化的介绍,提高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兴趣。每逢传统节日,学校会与家长积极配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开展食育文化的主题...
亚洲食物教育的表示——日本: 日本学校非常重视对孩子体能的锻炼。体现到食物方面,则要求孩子,保证营养平衡的、正常而有规律的饮食生活、食品的安全、慢嚼细咽的饮食习惯。 不久前去参加女儿小学的“学园祭”(日本校园类似于中国的“开放日”),活动中五年级孩子在老师带领下制作的1000份年糕,而且所有做年糕所使用的糯米,全是今年春天,五年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播种、栽培和收割的! 按照学校的“给食中心”营养师的建议,要保持饮食的营养平衡,要求每天之中按照热量,碳水化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的营养需求,每天至少要摄取30个品种以上的食物。“食育”为什么在很多国家的学前界都火了?深圳家庭食育研究院一般研...
食育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 重新认识豆制品: 孩子对豆类的了解明显不足,豆制品摄入量不高。其实,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磷脂、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等众多营养成分,并能有效增加机体钙的摄入量。经常食用有助于健康还可平衡体内营养结构,减少或避免肥胖病、营养不良等现代儿童常见病的发生,并可调节血脂、防止血管硬化和促进思维能力。大豆中所含的微量成分异黄酮对人体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慢性病与儿童饮食: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成年人的一些慢性疾病往往与儿童和青少年期的不良饮食行为有关,因为饮食而引起的疾病多种多样,如肥胖、糖尿病、血压病、动脉硬化、痛风之类的疾病。食育是对孩子脑力、体...
要做好食育这个事情,还是要从政策和规定上有一定的突破才能够有保障,在具体推动和实践中,应该多渠道并举,各方一起努力,相当于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这里,还是要靠国家起主导作用,由国家和教育部门共同推进。然后,相关的学会、行业协会,业内专家也要倾力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起食育这件事情。这就是机制的问题。陈君石说,现在有一个机构跟国内有名高校合作,拍一套关于小学用的营养和食品安全科教片,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做出来之后就一定有销路、有市场。因为这跟做食品是一样的,即便是在研究开发基础上生产了,也不一定能卖得出去。在没有主导的情况下,这种自发的积极性能发挥的作用还是极其有限的。要想常态化地推进这个工作,建...
食育在中国的状况: 试点数据: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2个省份699个县开展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工作,近10万所学校开餐,受益学生近2300万人。另有19个省份529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工作,覆盖学校近4万所,受益学生达1000余万人。 食育课程在中国开始试点: 目前上海市已将食育课在一些中小学作为试点课程展开,进行食品安全教育、营养卫生教育等。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征定制符合其年龄层的教案,力图通过活泼易懂的形式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加强对营养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而这还远远不够,如果只是对孩子加强教育,还不足以彻底根本的改变饮食习惯。社会也应给予饮食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儿童接受“...
食育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 就日常饮食而言,孩子不爱食用蔬菜和水果已成为普遍现象。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众所周知,可是该怎样区分所含维生素的种类,如何在烹饪过程中保持维生素呢?以维生素C为例,并不是所有蔬菜中都含有维生素。红、绿、紫色蔬菜如辣椒、西红柿、苦瓜等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是维生素C极易溶于水,并不容易保留。家长可注意做菜时先洗后切,菜以煮为好,如烹炒应急火快炒。急火指温度高时间短,这样就能防止维生素流失。 另外,调查发现孩子对哪些食物含胡萝卜素知晓的并不多。胡萝卜素对于孩子非常重要,它起着防治近视和防止维生素A缺乏等作用。其实,黄、红颜色的胡萝卜和甘薯,深叶类蔬菜,瓜类如木瓜、南瓜等,胡...
食育要从娃娃抓起,从营养入手。 食育,指以各种“食物”与饮食有关的活动与教育。食育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食”的知识,从而引导“食”的正确行为。 中国有2.6亿学生,让学生吃得安全营养,是全社会共同责任和努力目标。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公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规定》明确,学校应当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营养健康管理人员,建立并落实集中用餐岗位责任制度,明确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相关责任。有条件的地方应当为中小学、幼儿园配备营养专业人员或者支持学校聘请营养专业人员,对膳食营养均衡等进行咨询指导,推广科学配餐、膳食营养等理念。让孩子通过食...
如果从10月食育的动态进展中提取两个词,“节约”“转型”这两个词再合适不过了。 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对外印发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在加强儿童健康保障方面,《意见》提出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健康保障,加强婚前、孕前、孕产期保健和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推进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母乳喂养促进行动,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建设母婴友好医院;建设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做好儿童健康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和防治龋齿,降低近视及肥胖发生率等。 《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提出了多种行动方案,针对学校方向,《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学校餐饮节约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学校就餐现场管理,加大就餐检查力度,落实...
亚洲食物教育的表示——日本: “你有没有好好吃早餐?” …… 工作“脑力”取决于早餐,不吃早餐等于放弃工作——日本的营养学家们为此这样警告日本国民说。 而对于成长中的孩子, 日本专家们的要求则比对成年人的要求还更高。例如日本女子营养大学副校长就提出了家庭亲子餐桌的“5W1H 规则” ,主要包括: WHO(和谁一起用餐?) WHAT(吃什么?) WHEN(什么时候吃?) WHERE(在什么地方吃?) WHY(为什么吃?) HOW(该怎么做?) 这个“5W1H 规则”不只要求为孩子们餐桌提供安全卫生、营养平衡的饮食,还要求要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 以及有规律的用餐时间。 而良好的用餐环境, 并不...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食育"教育? 食育教育,在我们的邻邦国家,日本,进行的如火如荼,从幼儿园到大学,都非常重视。食育教育的盛行,不只是形式,对孩子还有深远意义。 1.改善厌食、偏食、挑食的状况: 现在的孩子出生在物质丰富,社会繁荣,经济水平较高的时代,但“十个娃九个挑”,有的不吃菜,有的不喝奶,有的就是不爱吃饭,任凭大人们怎么哄,就是只吃一点点。 2.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食品工业中大量运用糖,对孩子有致命的吸引力,让其健康面临风险,不只是孩子还有成年人,都不见得有多健康的饮食习惯。 “食育”让孩子了解不同食物中蕴含的不同营养,不只学习化学知识还学习到健康知识。进而意识到均衡饮食的重要...
聚焦食育课程,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和季节特点,对学生开展食物生长环境、外形特征、营养价值等食育活动,推进食育与科学、艺术、健康、阅读等课程的有效融合。 学习食物的特征、营养价值与禁忌。在午间配餐时,学校通过就餐仪式、午餐介绍、食育微课堂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习食物的特征、营养价值与禁忌等知识。 让学生亲自参与劳动实践。在午餐后的活动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到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照料农作物并进行观察记录。农作物收获时,学生亲自采摘、清洗、切割,然后在美食节上展示、制作美食;或将劳动收获带回家中,与家人一起制作、分享。此外,学生还会将自己的美食图片制作成画册或海报,带到学校与其他人一起分享。食育可以贯穿于孩子的生活...
日本时下较为流行的婴幼儿饮食新理念——“食育”。让孩子“吃什么”、“吃多少”,强调的只是摄取营养,而“食育”专注的是“怎么吃”,怎么让孩子有吃的欲求:既爱吃的东西,又爱吃的过程。孩子不爱吃芝麻吗?他们只是不爱吃黑芝麻。孩子不爱吃西红柿吗?他们只是不爱吃西红柿里面的汁。孩子不爱吃海胆吗?孩子只是闻着它腥,其实压根没吃过。 食物的颜色、形状、味道、声音、感觉,都会影响孩子对食物的爱。所以不要简单地说,孩子不爱吃什么、爱吃什么。有的孩子不喜欢吃菠菜,有的孩子吃青椒过敏,那么为了营养均衡一定要强迫他们吃吗?其实可以换成和菠菜、青椒一样属于“绿色”食材的蔬菜。同样是吃西红柿,大人喂着吃,孩子会哭闹,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