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真实性、科学性、有效性。深化考试招生。探索建立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努力保障适龄幼儿就近就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成果,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制度。落实普通高中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完善“一依据、一结合”的中考模式,稳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使用;深入开展命题质量评估。推进依标命题、难易适度、教考衔接,不断提高中考命题质量。推进协同育人。推动形成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落实各方相应责任及沟通机制。平台内嵌中小学实验仪器展演与选型系统。浙江实验教学与实验实验教学管理平台
到2029年,力争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学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原则上每所中小学校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积极发展兼职科学教育工作队伍,建立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库和志愿者队伍,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和高校科研人员、医疗卫生人员、高校理工类博士和硕士等走进校园,兼任科学教育教师。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将科学类课程教师纳入全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将教师开展科学教育工作情况纳入职称评聘工作量计算。上海中小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
推广使用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研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深入实施专项公益金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活动项目,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加强研学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数字化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组织实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发展、财政等部门依据本意见精神,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分解年度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并在2023年9月底前将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责任,统筹用好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坚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有效保障行动计划实施。及时总结宣传行动计划实施的成效、经验,引导全社会支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氛围。
结合南昌产业发展优势,在瑶湖航空城、VR科创城及省科技馆、高校、科研院所等,遴选设立一批市级实践学生前往开展科学实践,有效提升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支持中小学校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工厂企业等),加强合作,用好实践资源,倡导联合共建创新实验室、科普站、人才培育班等。支持南昌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学校与相关单位合作设立南昌市少年科学院,通过承办科技竞赛活动、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打造市级科学教育活动基地。2023年启动,有计划地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造。
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课前、课堂、课后时间,采用目录原型实验、原型实验简单变式,基于真实情境实验和跨学科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布置实践性作业,鼓励教师创新实验技术、实验方法、实验形式和实验环境,努力提升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的能力。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电化教育馆)将根据科技发展与课程需要,及时对《基本目录》进行动态调整,不断完善更新,确保中小学实验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改进和完善学生评价。江苏中小学实验教学服务平台
平台内置实验与仪器操作技能试题。浙江实验教学与实验实验教学管理平台
已建成的可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进行升级改造,为落实好科学课程提供有力保障。条件薄弱的县区或学校可以主动与各类社会机构对接,通过社会机构捐资、挂牌、冠名等形式援建科学教育场所,添置设备、器材、图书、软件等。在每个县区已经建设一所校园科技馆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新的校园科技馆。开展科技场馆的评选工作。加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教育双副校长制度,每所中小学必须安排1名校领导担任科学副校长,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请校外科学家、高校(科研院所)等领域的学者担任学校科学教育副校长,定期为学校开展科普讲座,指导学校科技创新活动。 浙江实验教学与实验实验教学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