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水流量0.5循环/小时,进水口初速度为0.2m/s。八角池中水流速度为0.07m/s,而圆形池为0.12m/s;八角池内部水流的流场小涡流较多,方向无序,圆形池中的小涡流较少,对比池内水流速度,八角池的集污能力比圆形池低41%。以八角池流量0.5循环/小时为基准,此时进水口的流速为0.2m/s,当圆形池的进水口流速为0.13m/s时,内部流场速度云图的分布与八角形相似,通过观察圆形池和八角池的水流分布,在集污效果相仿的情况下,圆形池与八角池相比,能够节省大约35%的进水流速。工厂化养殖要关注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广西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过滤器
建议采用“双系统双管道”的供氧系统,“液氧”+“爆气系统”双保险。养殖水体保持循环流动,在沉淀池沉淀大颗粒杂质,24小时循环次数,根据养殖密度和阶段确定。再通过全自动转鼓过滤器,进行微米级过滤,分类出水中大于滤网孔径的固体颗粒和悬浮物。经过全自动转鼓过滤器的水体流入MBBR生化池内,生化池中填满大量的生物媒介球,同时投放组合生物菌群,附着在池内的生物媒介球中,在生化池底部排有曝气管道,对整个生化池进行曝气增氧,使含有生物菌的媒介球不停翻滚,与水体充分接触,生物菌会分解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及沉淀物等。湖南循环水工厂化水产养殖服务商发展休闲渔业,提高工厂化养殖的休闲价值。
虽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十分有发展前景,但在我国,这项技术的研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曲折与酝酿。20世纪80年代中期,彼时国内的循环水养殖以采购德国、丹麦等国的循环水设备,用于养殖罗非鱼、鳗鱼的工厂化养殖,由于设备和管理的认识不足,养殖效果并未起色。时至2007年,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及众多科研院所推动下,以鲆鲽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项目为表示,我国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走出一套可行方案。2013年前后,我国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从设备技术、养殖管理、渔场规划等领域均有突破,如研发出环流式固液分离装置、滚筒微粒过滤装置、泡沫分离过滤装置、生物滤池多孔排污装置、生物膜负荷挂膜技术等实用性水处理装备和水处理技术。这些设备和技术的诞生,规避传统水产养殖“靠天吃饭”的不稳定因素,更实现规模盈利的“微笑曲线”。
当前,示范园所面临的较大挑战就是高能耗,尤其到了冬天,这么大空间,加温成本较高,要把水温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这需要大量生物质燃料和电能,同时还得配套一系列控温设备。对此,示范园同样有“扬长避短”之举,探索出了冬天“育大苗”模式,从而延伸出鱼苗“托管服务”,与周边养殖户形成紧密合作。简而言之,前面三季正常养鱼,到了冬季,只保留小部分养殖池运转,用于“养苗”,待气温升高,重新复产,此时大苗便可转移“搬家”。冬育春放,夏养秋捞,相互衔接,各尽其用,唱响“四季歌”。跨界融合,如“养殖+旅游”,为工厂化养殖开辟新路径。
目前,国内比较多见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主要有流水养殖模式、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和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3种。流水养殖模式。流水养殖模式主要控制养鱼环境,利用不断流动的水流进行鱼类养殖,具有投入少、建池简单、占用面积小、周期短、密度高、产量高等特点,主要应用于耗氧量高的经济性鱼类,这种养殖方式有利于鱼类生长发育,较大限度地发挥鱼类的生长潜力。但这种养殖方式养殖用水不进行循环再利用,流水交换量为每天 6~15 次,耗水量极大。创新养殖模式,如“稻渔共生”,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养。广西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过滤器
工厂化养殖要关注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广西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过滤器
在传统养殖中,高密度养殖往往会导致水质恶化和鱼类疾病频发,而循环水系统通过先进的水质管理和自动化监控,能够有效控制水质参数,如氧气浓度、氨氮含量等,确保即使在高密度条件下,鱼类也能健康生长。这种优势使得循环水养殖成为应对土地资源限制和市场需求增长的重要策略。循环水养殖系统能够通过精确控制环境条件,实现反季节生产和销售。这意味着即使在自然环境不利的季节,养殖者也能提供高质量的水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这种灵活性使得生产者能够在市场供需波动时迅速调整生产计划,避免因市场饱和或缺货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广西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过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