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全球阻燃剂总消费量约为170万吨,2008年约182万吨,2011年达到241万吨,2007-2011年复合增长速度达到9.12%。从销售额来看,2007年全球阻燃剂销售额约35亿美元,2008年约39亿美元,2011年达到55亿美元,2007-2011年复合增长速度达到11.96%。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FR的用量与塑料的用量及塑料中阻燃产品的比例密切相关(80%-85%的FR系用于塑料制品),2006-2011年间全球塑料平均增长率为5.8%,未来几年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即使塑料中阻燃产品的比例维持不变,全球阻燃剂的用量也将保持约5%-7%的增长速度,由此预计到2016年阻燃剂消费量可达330万吨左右。阻燃剂是阻燃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无卤磷腈阻燃剂

随着上述效应而来的是熔滴(通常是有焰熔滴)问题,这种滴淌虽可移除焰锋的热并促使火焰熄灭(因而可以'通过'垂直火焰试验),但却能使位于其下的表面(如地毯或皮肤)发生燃烧或二次点燃。多数在批量生产期间或作为整理剂施用于传统合成纤维上的阻燃剂通常都是通过增强熔融滴淌和/或促助有焰熔滴熄灭两种方式发挥作用的。迄今为止,任何手段都不能降低热塑性并大量促进成炭,经阻燃处理的纤维素(包括粘胶纤维)的情况就是如此。5.3阻燃机理和成炭按(d)和/或(e)方式在气相起作用的阻燃剂都具有下述优点,即它们会减小引燃倾向并有助于纺织品成纤聚合物的火焰熄灭。这是因为一旦热降解产生的挥发产物或燃料在火焰中与氧发生氧化反应,其化学性质就会变得非常类似。因此,像断绝氧气((e)方式)或生成干扰自由基((f)方式)这两种方式无疑都能保证阻燃剂的效果。山西SPB-100磷腈阻燃剂且聚丙烯/环状氯化磷腈微胶囊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优于聚丙烯/环状氯化磷腈材料的性能。

磷腈化合物是以P、N交替双键排列为主链结构的一类无机化合物,以环状或线性结构存在,在磷原子上接入苯氧基即本产品 ,苯氧基的引入使磷腈化合物成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良好的无卤的环保型绿色阻燃剂。磷腈阻燃剂由于磷一氮之间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具有较高的热分解温度和阻燃效果,发烟及有毒气体少,一种环境友好型阻燃材料,能满足欧盟 RollS指令及WEEE指令的要求。磷腈化合物的阻燃机理表现为四种途径的综合作用,磷腈热分解时吸热是冷却机理;
5.2热塑性纤维是否可以变软和/或熔化(由表3中的物理转化温度所界定)决定着它是否具有热塑性。热塑性因其相关的物理变化,可严重影响阻燃剂的行为。传统的热塑性纤维(例如,聚酰胺、聚酯和聚丙烯)一收缩即可离开点燃火焰,从而避免被点燃:这使它们表面上显现出阻燃性。事实上,如果收缩受阻,它们便会猛烈燃烧。这种所谓的支架效应可在聚酯-棉以及类似的混纺织物上看到,即熔融聚合物熔化到非热塑性棉上并被点燃。类似的效应也可在由热塑性和非热塑性成分组成的复合纺织品上看到。成本低廉。可用作阻燃剂的物质很多。

警惕危害近日,一篇题为《有毒阻燃剂阴影逼向中国》的文章引起各方关注。该文介绍,阻燃剂十溴二苯醚可能正在威胁人类健康;一些欧美国家已禁止或限制使用溴系阻燃剂,而中国正成为溴系阻燃剂在世界范围内增长**快的国家。那么,究竟什么是十溴二苯醚?它会给人体带来怎样的危害?通过长期的对比研究,美国学者发现在同一人群中,体内十溴联苯醚同系物含量在逐年增加;在人类应用十溴联苯醚的30年内,十溴联苯醚在人体内的水平已经增长了100多倍。囊壁为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的微胶囊阻燃剂。辽宁磷睛磷腈阻燃剂性价比
磷/石墨等非卤阻燃剂,可使用阻燃剂量大幅降低,从而改善塑料制品的加工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无卤磷腈阻燃剂
无机阻燃剂产品比较成熟,比如:三氧化二锑,氢氧化镁等,价格有些也相对低廉,像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不但价格低廉而且阻燃材料燃烧不产生很多烟雾,释放物主要为水和二氧化碳等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大伤害的物质,所以属于绿色环保型产品,不过,这类阻燃剂致命缺点是阻燃效能低下,需要很高的添加量才可以使得材料阻燃,而且无机阻燃剂有有机物热塑性树脂的相容性很差,在树脂中不容易分散,即使分散,亲和力也不好,所以制造的材料往往具有让人难以接受的力学性能,或是**的降低了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或是材料的柔韧性丧失,种种原因导致了其应用的局限性,因此往往被对材料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场合所采用。无卤磷腈阻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