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翠的莹润流光在灯光***转,花丝的精巧纹路在指尖绽放,绒花的柔美元素点缀在装饰画中……这些曾只能在博物馆橱窗里见到的非遗技艺,如今正走进多家中式装饰店,以“老手艺+新设计”的姿态,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家居新选择。这种“非遗进门店”的模式,不仅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更让中式装饰店从“销售场所”升级为传统文化的“活展台”,推动非遗美学融入日常家居生活。
非遗工艺为中式装饰注入深厚文化内核,成为门店吸引消费者的“核心竞争力”。在北京某中式装饰店的“非遗专区”,一组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灵感的复刻系列摆件,一经上架便引发关注。这组摆件由非遗传承人全程参与制作,采用花丝镶嵌、点翠、宝石镶嵌等多项传统工艺:花丝匠人以0.2毫米的细金丝编织出凤冠的轮廓,点翠艺人用精选的翠鸟羽毛粘贴出层次感,***镶嵌上仿天然宝石,还原出明代宫廷饰品“材美工巧”的精髓。“以前只在纪录片里见过这些工艺,现在能近距离看、亲手摸,还能买回家当装饰,特别有意义。”前来打卡的消费者王女士说,她**终选购了一件小型花丝屏风,“放在书房里,既能装饰,又能向孩子介绍传统文化”。
除了宫廷技艺,地方特色非遗也在中式装饰店占据一席之地。南京某门店聚焦绒花技艺,将这一始于唐代的“宫廷贡品”工艺转化为家居单品:匠人以蚕丝为原料,通过“刷绒、勾条、传花”等十多道工序,制作出牡丹、玉兰等造型的绒花装饰画、摆件,不仅保留了绒花“荣华富贵”的吉祥寓意,还通过尺寸优化,适配现代家居的摆放需求。为了让消费者更深入了解工艺,门店还邀请绒花非遗传承人定期驻店,现场演示绒花制作过程,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体验,“让孩子亲手做一朵绒花,比单纯说教更能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位家长表示。据门店统计,搭载非遗元素的装饰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40%,其中年轻客群占比提升至65%。
创新表达则是非遗工艺“走进生活”的关键。90后设计师团队对传统工艺进行年轻化改造,让非遗装饰既保留文化基因,又符合现代审美。例如,将点翠技艺与现代珠宝设计结合,开发出可作桌面装饰的凤冠胸针,小巧精致的造型适配小户型家居;用3D打印技术优化花丝镶嵌的内部结构,在不改变外观的前提下,降低产品重量与价格,让更多消费者能接受;甚至将绒花元素融入窗帘、抱枕等软装饰,让非遗美学渗透到家居的每个角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美学家’。”设计师团队负责人表示,他们的目标是让非遗工艺“既好看,又好用”。
此外,业态融合也在拓展中式装饰店的消费场景边界。部分门店打造“美学空间综合体”,将非遗装饰与茶香、瓷艺、书法等元素融合,设置茶歇区、手作体验区:消费者可以在选购非遗摆件后,到茶歇区品一杯中式茶饮,感受“茶与器”的搭配之美;也可以参与门店举办的非遗手作工坊,亲手制作简单的绒花、剪纸装饰。这种“一站式”的文化体验,让中式装饰店不再是单纯的“卖场”,而是成为传递中华文脉的“生活空间”。业内人士认为,非遗与中式装饰的结合,不仅为传统工艺找到了市场化路径,也为家居市场注入了文化活力,未来有望成为中式装饰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