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辆汽车的座舱控制需要10多个单独ECU(电子控制单元),如今随着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功能升级,车企开始推动ECU集成,把导航、空调、座椅调节等100+功能模块整合到一块中心ECU中,而这一切的重要载体,正是高密度PCB。传统PCB因布线密度低、互联能力弱,根本撑不起百余个模块的信号交互。
ECU要连接100+模块,意味着PCB上要布上千条信号线路,传统PCB的通孔设计会让线路在板内交叉打架,就像城市里的电线都走地面,必然拥堵。高密度PCB采用HDI盲埋孔工艺,解决了线路拥堵问题。
盲孔只连表层和中间层,埋孔只连中间层,相当于给线路修了地下通道。这种设计让PCB的布线密度比传统板提升3倍,原本需要3块PCB承载的线路,现在1块就能搞定。
100+模块互联不仅需要线路多,还需要电阻、电容、电感等被动元件配合信号调节。传统PCB的元件都是贴在板表面,100+模块对应的数百个元件会占满PCB空间,还容易受外界干扰。高密度PCB的埋嵌元件工艺,直接把元件藏进PCB内层。
我们把0402规格的电容、电阻埋进两层基材之间,再通过激光打孔连接线路。一块中心ECU的高密度PCB,埋嵌了200多个被动元件,比表面贴装节省40%的板面积,同时内层的元件受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降低70%。
100+模块同时传输信号,就像100多个人同时打电话,很容易出现串音,比如导航语音串进音响,座椅调节信号干扰空调控制。高密度PCB通过阻抗匹配和接地设计,保障信号完整性。
在阻抗匹配上,工程师会把高频信号线路的阻抗严格控制在50±10Ω,避免信号因阻抗突变产生反射;接地设计则采用星型接地,让100+模块的接地线路都汇总到一个公共接地点,减少接地环路带来的干扰。
不过高密度PCB在汽车ECU应用中仍有挑战:HDI盲埋孔的孔壁铜厚需要达到25μm以上,才能耐受-40℃~125℃的汽车工况,目前行业良率约85%,还有提升空间;埋嵌元件的散热性需要优化,长时间高负载下元件温度不能超过150℃,部分厂商开始在PCB内层加散热铜箔改善。
未来随着ECU集成度进一步提升,150+模块互联的需求会出现,高密度PCB将向20层以上HDI+埋嵌有源元件(如芯片)方向发展,届时ECU的体积会更小、功能更全,而高密度PCB,始终是ECU集成升级的重要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