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 PCB 这几年跟着电动车、智能座舱一起升级,连焊接环节都得跟上环保 + 高可靠的双要求,欧盟 RoHS 法规早把含铅焊料划进禁用名单,国内新能车也全用无铅焊料。但问题来了:车载 PCB 要扛发动机舱 150℃高温、长期振动,还要过 10 年 / 20 万公里的寿命测试,无铅焊料在这些场景下总掉链子,反而镀金工艺通过优化,成了弥补无铅焊料短板的关键。
无铅焊料的重要成分是锡,再掺点银、铜,比如常用的 SAC305,比传统锡铅焊料(Sn63%/Pb37%)环保,但车载场景的 三高(高温、高振动、高可靠性)把它的短板全暴露了,主要卡在三个瓶颈:
1.车载PCB里,发动机舱的 BMS、电机控制器要长期在120-150℃工作,夏天局部能到180℃。无铅焊料的熔点比锡铅焊料高,但高温下的热疲劳问题更严重,焊点会慢慢出现裂纹,时间一长就断了。
2.车载 PCB 要承受不同强度的振动:座舱里的中控屏 PCB 振动加速度 5-15m/s²,底盘的传感器PCB能到 60-100m/s²。无铅焊料里的银成分会形成Ag₃Sn金属间化合物,让焊点变脆,振动时容易一折就断。
3.无铅焊料对PCB焊盘的表面处理要求特别高。如果焊盘是普通OSP处理,无铅焊料的润湿性差,很容易出现虚焊;要是焊盘镀层太薄,高温焊接时镀层会被焊料吃掉,导致焊盘露铜生锈。
既然无铅焊料的短板难短时间突破,行业就从PCB焊盘的镀金工艺下手,通过三个方向优化,让无铅焊料的可靠性追上车载要求:1.以前车载PCB焊盘镀金要么一刀切厚镀,要么薄镀,现在改成分区域定制:发动机舱、底盘等高温高振区域的PCB焊盘,镀金厚度加到0.3-0.5μm,比如BMS的电源焊盘,这样能提升无铅焊料的润湿性,减少热疲劳裂纹;座舱里的中控、仪表盘PCB焊盘,镀金厚度控制在0.15-0.2μm,比如 LVDS 信号焊盘,既满足可靠性,又比厚镀成本降低 20%。
2.传统置换镀金工艺容易在焊盘表面形成疏松镀层,无铅焊料焊接后,Ag₃Sn化合物更容易聚集。现在换成脉冲镀金,通过电流脉冲控制镀层结晶,让镀金层更致密,还能减少镀层里的杂质。
3.针对无铅焊料吃镀层的问题,现在在镀金前先预镀一层镍,厚度2-5μm。镍层能挡住无铅焊料对铜焊盘的侵蚀,还能提升镀金层的附着力,避免镀层脱落。
现在国内主流车载PCB厂商,都已经把无铅焊料+分区域脉冲镀金+预镀镍的组合,用在新能车 PCB 上。未来还得靠无铅焊料本身升级,比如研发低银、加铋的新型无铅焊料,进一步降低脆性;但短期内,优化镀金工艺还是解决车载无铅焊料瓶颈的蕞实际办法。对咱们PCB行业人来说,搞懂不同车载区域的镀金需求,把工艺精度做上去,才能在新能车 PCB 的赛道上站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