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站网
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长期喝硬度高的水,会得肾结石吗?医生:关键看 “这 2 个习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9

“家里的水烧开后,壶底总积一层白色水垢,这水喝多了会不会长肾结石啊?

”想必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担忧。尤其是北方地区,水质硬度普遍较高,水垢、水渍成了生活里的 “常客”,也让 “硬水致*”“硬水致结石” 的说法流传甚广。到底长期喝硬水和肾结石有没有直接关联?咱们就请医生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更关键的是,弄清楚哪些习惯才是诱发肾结石的 “元凶”。

先搞懂:什么是 “硬水”?它真的会伤肾吗?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硬水不是 “坏水”,而是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我们看到的水垢,其实就是水加热后,钙、镁离子与碳酸根结合形成的碳酸钙、碳酸镁沉淀,本质上和钙片里的有效成分没太大区别。

很多人担心 “硬水里的钙会沉积在肾脏,形成结石”,但医生给出的答案是:正常喝硬水,几乎不会直接导致肾结石。

原因很简单:人体对水中钙的吸收效率很低,大部分钙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根本没机会 “跑到” 肾脏里堆积。反而有研究表明,适量摄入硬水中的钙,还能在肠道里与食物中的草酸结合,减少草酸吸收 —— 要知道,草酸钙可是肾结石最常见的成分,从这个角度看,硬水甚至有 “间接防结石” 的作用。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果本身有严重的肾脏疾病,或者医生明确嘱咐要 “低钙饮食”,那确实需要遵医嘱处理水质。但对健康人群来说,没必要因为 “硬水” 就焦虑,更不用盲目安装昂贵的 “全屋软水机”。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下面这两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习惯。

医生提醒:这 2 个习惯,比硬水更易诱发肾结石

肾结石的形成,本质是尿液中晶体(如草酸钙、尿酸盐)浓度过高,超出了尿液的溶解能力,然后沉积形成结石。而影响晶体浓度的关键,往往是我们的日常习惯 —— 其中这两个,容易被忽视。

习惯 1:喝水 “量不够”,尿液成了 “浓缩液”

“喝水少” 是肾结石的主要原因,没有之一。

当我们喝水不足时,尿液会变得浓缩,其中的晶体成分(如草酸、钙、尿酸)浓度会升高。就像一杯盐水,水越少,盐越容易析出沉淀;尿液越浓,晶体越容易沉积在肾脏,慢慢形成结石。

更危险的是,很多人只有 “口渴了才喝水”,但此时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尿液早就浓缩了。医生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至少喝 1.5-2 升水(约 7-8 杯) ,如果是高温天气、运动后,或者本身有肾结石病史,还要再增加 500-1000 毫升。

判断喝水够不够,有个简单的方法:看尿液颜色。如果尿液是淡黄色,说明水分充足;如果颜色深黄甚至琥珀色,就必须马上补水了。

习惯 2:饮食 “错搭配”,草酸、嘌呤吃太多

很多人以为 “吃钙多会结石”,其实更关键的是 “草酸摄入过多”—— 毕竟草酸钙结石占所有肾结石的 70%-80%。

像菠菜、苋菜、甜菜、竹笋、巧克力、浓茶(尤其是红茶)等食物,草酸含量较高。如果大量吃这些食物,同时又喝水少,草酸就容易在肠道吸收后进入尿液,与钙结合形成结石。

但要注意:不是不能吃这些食物,而是要 “会吃” 。比如菠菜煮之前先焯水 1 分钟,能去除 50% 以上的草酸;喝浓茶别太浓,也别空腹喝。

另外,尿酸盐结石的人群越来越多,罪魁祸首是 “高嘌呤饮食”。动物内脏、海鲜(如沙丁鱼、贝类)、浓肉汤、啤酒等,嘌呤含量极高,摄入过多会导致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就会形成结石。

简单说:饮食别 “偏食”,高草酸、高嘌呤食物要控制量,搭配着吃、适量吃,比完全忌口更重要。

预防肾结石,记住这 3 个 “小原则”

看完上面的内容,大家应该清楚了:与其纠结 “硬水能不能喝”,不如把精力放在调整生活习惯上。想要远离肾结石,记住这 3 个简单原则就够了:

1、喝水 “主动喝、喝够量”别等口渴再喝,把水杯放在身边,有空就抿两口;睡前也可以喝半杯,避免夜间尿液过度浓缩。

2、饮食 “均衡吃、巧搭配”高草酸食物焯水后再吃,高嘌呤食物适量控制;同时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西兰花)、水果(如橙子、柠檬,富含柠檬酸,能抑制晶体形成)。

3、定期 “查尿液、早发现”如果有肾结石家族史、或者曾经得过结石,建议每年做一次尿常规检查,及时发现尿液中的异常;如果出现腰腹部突然疼痛、尿频尿急、尿液带血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别耽误。

再总结一下:长期喝硬水不会直接导致肾结石,不用过度焦虑;但如果有 “喝水少”“饮食不均衡” 这两个习惯,就要赶紧改了。健康的身体,从来都藏在这些不起眼的日常细节里 —— 从现在开始,先保证喝够水吧!

标签: 除甲醛 除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