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龄定制,铺就少儿 AI 成长阶梯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01
人工智能教育需遵循儿童成长规律,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学习内容的差异。码立创针对 3-16 岁少年儿童,构建起分龄递进的 AI 课程体系,从启蒙感知到深度探究,让每个阶段的孩子都能获得适配的科技滋养,稳步提升 AI 素养。3-6 岁的启蒙阶段,课程以 “感知体验” 为**。通过贴纸电路套装,孩子们用导电贴纸拼贴出会发光的卡通图案,在撕贴中感受 “电路连通” 的物理原理;触摸感应玩具则让他们理解 “触碰” 这一动作能触发声音反馈,初步建立 “输入 - 输出” 的 AI 交互概念。课程避开复杂术语,用 “魔法贴纸”“会听话的玩具” 等童趣表达,让孩子在游戏中萌发对科技的好奇。7-9 岁的进阶阶段,引入 “具象操作” 的学习模式。木质机械智造系列成为主打教具,孩子们组装会动的齿轮小车时,需观察齿轮咬合与转速的关系,为理解机械结构奠定基础;简易编程机器人则采用图形化指令卡片,通过摆放 “前进”“转弯” 卡片控制机器人移动,在实物操作中渗透编程逻辑,避免抽象代码带来的挫败感。10-12 岁的提升阶段,侧重 “逻辑构建” 能力培养。编程机器人套件升级为图形化编程界面,孩子们拖拽模块组合指令,让机器人完成循迹、避障等任务。设计 “智能农场” 模型时,他们需编程实现 “土壤干燥时自动浇水” 的逻辑,理解传感器数据与执行指令的关联;模块化电子元件的组合则更复杂,声控灯的亮度调节、红外感应门的开关延时,都需要精细设置参数,锻炼逻辑推理能力。13-16 岁的高阶阶段,聚焦 “系统创新” 的综合运用。课程引入 Python 基础编程,孩子们尝试用代码控制机械臂完成精细操作;AI 图像识别项目中,他们学习标注图像样本,训练简易识别模型区分不同物体,初步接触机器学习原理。团队合作完成的 “智能家居系统” 项目,要求整合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多类模块,从方案设计到调试运行全程主导,培养系统思维与工程能力。分龄课程的衔接注重 “能力迁移”。低龄段接触的触摸感应原理,在高龄段会延伸为电容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启蒙阶段的图形化指令,会逐步过渡到代码语句的逻辑对应。这种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让孩子在新内容中找到熟悉的认知锚点,降低学习难度。每个阶段都设有适配的评估方式。低龄段通过 “作品展示” 评估参与度,如展示自己拼贴的电路图案;高龄段则采用 “项目答辩”,讲解智能装置的设计思路与技术实现。差异化评估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就感,保持学习动力。码立创的分龄 AI 课程,如同为孩子量身打造的成长阶梯,既不拔高要求,也不低估潜力。从感知到创造,从具象到抽象,每个阶段的学习都贴合孩子的认知节奏,让人工智能教育真正融入成长轨迹,助力他们在科技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