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站网
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算力电力协同解决数据中心能耗困局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31

当AI算力需求撞上双碳目标,数据中心能源管理面临三重压力测试。

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可能突破7000亿千瓦时,占全国总用电量的5.3%。这一数字背后是AI算力的爆发式增长:61%的企业计划未来三年新建或扩建智算中心,近七成企业预计其数据中心用电量年均增速将超15%。高能耗伴随严峻挑战。调研显示,93%的企业将供电稳定性列为首要痛点,85%面临成本压力(电费占运营成本近60%),77%的企业则苦于碳排放管理难题。

能源困局的三重压力

智算中心的扩张使能源矛盾集中爆发。一方面,高密度计算引发散热难题,单机柜功率密度从传统的5-10kW跃升至30kW以上,冷却系统能耗占比高达40%。

另一方面,新能源接入加剧运行风险。风电、光伏的间歇性特征与数据中心对供电稳定性的严苛要求形成问题。56%的数据中心已在使用新能源,但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使电力质量保障难度陡增。

更为复杂的是环保约束。柴油发电机作为传统备用电源,在多地面临环评限制,进一步削弱供电保障能力。

三层架构重塑用能范式

施耐德电气在报告中提出“算电协同”解决方案,通过电力供给、算力负荷、协同机制的三层架构实现深度融合。

底层重构电力供给基础设施,集成光伏、风电、储能及核能等多元能源,解决智算负载突增突减导致的电能质量问题。

中层挖掘算力负荷的灵活性。通过预测算力需求及功耗,优化IT负载运行策略,并据此调整冷却系统等非IT负载的用能模式。

上层建立算电双向调节机制。基于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构建电力-算力联合优化框架,实现能源与计算资源的动态匹配。

从刚性供应到动态平衡

实际应用中,这一系统展现多维价值。某项目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设计,将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提升至80%以上,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万吨。

经济性同样明显。通过峰谷套利和需量控制策略,某数据中心用电成本降低15%-25%,结合能源费用托管模式,实现零初始投资的能源系统升级。

技术突破正在加速落地。新型低压直流配电产品与光储直柔系统已投入应用,施耐德电气武汉工厂通过屋顶光伏和柔性调节能力,实现充电桩100%绿电供给,年减碳577吨。

算力与电力的协同优化,为数字经济提供了高可靠、低成本的绿色底座。当每一瓦电力都能驱动有效计算,数据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真正畅通。

标签: 除甲醛 除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