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基与色酚:不溶性偶氮染料所用的色基中有许多品种本身为MAK(Ⅲ)A1(MAK意为较大的工作场所浓度)及A2组的致病或怀疑致病的芳香胺,理应受到禁用。德国首批公布的禁用色基共5只,疏漏了1只色基。通过有害芳香胺合成的色酚,据不完全统计共有9种。除此之外,还有含同分异构体为有害芳香胺的色基,例如:橙色基GC(C.I.色基2)及黄色基GC(C.I.色基44)分别为间一氯苯胺和邻氯苯胺,是致病芳香胺对氯苯胺的同分异构体。其它几种禁用色基:红色基TR(C.I.冰染色基11)、大红色基G(C.I.染色基12)、蓝色基B(C.I.冰染色基48)、深蓝色基R(C.I.冰染色基113)和枣红色基GBC(C.I.冰染色基4)等。氧化显色基列入德国禁用染料的只有1种,为C.I.显色基14,或C.I.氧化色基20(76035),即2,4—二氨基甲苯。涉及到的急性毒性染料是C.I.显色基20、C.I.显色基24和C.I.显色基41。苏木精经氧化显色,在HE染色中使细胞核呈深蓝色,仍是病理学诊断的金标准。浙江染料生产商

有机颜料的产量占染料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用有机化合物制作的染料,有天然的和人造的两种,如靛蓝、海昌蓝。相对应的是无机染料,如矿物质染料。天然有机染料主要是植物染料。按化学组成可分为类胡萝卜素类、蒽醌类、萘醌类、类黄酮类、姜黄素类、靛蓝类、叶绿素类共7种。染料让织物色彩缤纷,还原染料鲜艳但工艺复杂,活性染料色牢度佳,直接染料简便但易褪色,分散染料适合合成纤维,酸性染料易染羊毛,硫化染料经济实用。了解不同染料特性,为织物选择较佳染色方案。浙江染料生产商活性染料染色后需进行固色处理,以提升色牢度。

合成染料苯胺:苯胺合成是染料合成的一个突破口,为染料的人工合成奠定了基础。早在1834年,德国化学家米希尔里希用苯和硝酸反应,得到硝基苯。俄国化学家齐宁和法国化学家霍夫曼于1842年发现,在还原硝基苯的反应中生成一种新物质,称为苯胺。1856年,英国18岁的有机化学家帕金正在进行制取医治疟疾的有效药奎宁的试验。他将重铬酸钾氧化剂加到从焦油中摄出来的粗苯胺中,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一种黑色粘稠物,显然并不是原本想得到的东西。失望之余,年轻的帕金决定重新再来,当他用酒精清洗试管时,却产生了色彩鲜艳的紫色溶液。他将布片浸入这种紫色溶液中,布片立刻染成了紫色,再用肥皂洗,乃至在阳光下曝晒,布片的紫色始终没有消褪的迹象。我们知道,帕金所得到的这种紫色溶液正是一个人工合成的染料-苯胺紫。帕金为这一成果申请了专业技术,并亲自制定了一系列的生产程序,在1857年正式投入生产,标志着合成染料工业的开端。
还原染料:还原染料大都属于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不含有磺酸基,羧酸基等水溶性基团。它们的基本特征是在分子的共轭双键系统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羰基,因此可以在保险粉的作用下,使羰基还原成羟基,并在碱性水溶液中成为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还原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染色时,它们在含有还原剂(如Na2S2O4,连二亚硫酸钠,俗称保险粉)的碱性溶液中被还原成水溶性的隐色体钠盐后上染纤维,再经氧化后重新成为不溶性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清代《雪宧绣谱》详细记载了32种传统刺绣染料配方。

有机颜料是不溶性有机物,通常以高度分散状态加入底物而使底物着色。它与染料的根本区别在于,染料能够溶解在所用的染色介质中,而颜料则既不溶于使用它们的介质,也不溶于被着色的底物。不少颜料和染料在化学结构上是一致的,采用不同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它们之间相互转化,比如某些还原染料和硫化还原染料,若其还原成隐色体,则可以作为纤维染料;若不经还原,可以作为颜料用于高级油墨。有机颜料普遍地用于油墨、油漆、涂料、合成纤维的原浆着色,以及织物的涂料印花、塑料及橡胶、皮革的着色等,其中油墨的颜料使用量较大。铬媒染剂使茜草红色的色牢度提升至5级,但含六价铬废水处理成本占生产成本40%。浙江染料生产商
染料是一种用于给材料上色的物质,普遍应用于纺织、塑料和涂料等行业。浙江染料生产商
直接染料品种有以下几种:(1)4.4`-二氨基苯甲酰替苯胺类直接染料:这类染料牢度较好,是环保型染料。如直接绿N-B(C.I.直接绿89)、直接黄棕N-D3G(C.I.直接棕223)、直接黑N-BN(C.I.直接黑166)等。(2)4.4`-二氨基苯磺酰替苯胺类直接染料:这类染料是以二氨基化合物来合成黑色直接染料,染色性能与牢度都很好。它普遍用于棉、麻、粘胶纤维、丝绸、皮革的染色。已开发和筛选出可替代禁用直接染料的产品,如C.I.直接黑166(直接黑N-BN)、C.I.酸性黑210(酸性黑NT)、C.I.酸性黑234等。浙江染料生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