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透明度方面,染料制成的塑料或玻璃等材料通常非常透明,能够让光线穿过,这使得染料非常适合用于需要透明度的应用,如染色玻璃、油墨和某些类型的塑料制品。相比之下,颜料制成的材料透明度较差,具有较高的遮盖力,能够完全覆盖底层颜色。这种特性使得颜料在需要高遮盖力的涂料、油漆和塑料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从用途上来看,染料的传统用途是对纺织品进行染色,如棉、麻、丝绸、羊毛等纤维的染色。染料能够渗透到纤维内部,与其紧密结合,提供均匀的着色效果。而颜料的传统用途则是对非纺织品进行着色,如油漆、涂料、塑料、橡胶和陶瓷等领域。染料也被应用于食品行业,提供色彩和增加视觉享受。华中活性染料厂商
染料与纤维关系:1纤维素纤维与染料选择。纤维素纤维的染料选择包括: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以及不溶性偶氮染料。两种常见染料组合。2涤纶与锦纶染料。涤纶纤维和锦纶纤维,特别是涤纶纤维,通常使用分散染料进行染色。分散染料的笼统应用。3蛋白质纤维的染料。针对羊毛、蚕丝等蛋白质纤维以及锦纶、氯纶等纤维,适用的染料有:酸性染料、中性染料、酸性媒染染料和酸性络合染料。现有适用染料。颜料附着在材料表面,通过形成覆盖层来实现着色,不会扩散到材料内部。山东水溶性染料市价染料的分类通常基于其应用材料、化学性质和物理特性。
发展历史: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采用天然物质作染料。自炼焦工业发展后,从副产品煤焦油中分离出苯、萘、蒽等芳烃化合物,为合成染料提供了原料,染料生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产业。1856年,英国化学家帕金(W.H.Perkin,1838-1907)在制取奎宁的试验中意外地发现一种紫色染料——苯胺紫。1857年苯胺紫投入生产,这标志着合成染料工业的开端。1868 年,德国化学家格雷贝(C.Graebe,1841-1927)和利伯曼(C.Liebermann,1842-1914)合成出茜素;1880 年,德国化学家拜尔(A.von Baeyer,1835-1917)注册了合成靛蓝的专业技术;1901年,德国化学家博恩(R.bohn,1862-1922)合成了蓝色染料——阴丹士林。这三种化合物是合成染料工业发展中三个里程碑式的发明。
阳离子染料在染色过程中,其阳离子能与纤维中的酸性基团结合,这一结合过程正是染色的关键。通过这一机理,阳离子染料能够实现对纤维的染色,且色泽鲜艳、牢度优良。同时,不同的阳离子染料在染色过程中可能存在差异,但基本原理是相似的。使用1%浓度的红、黄、蓝阳离子染料对腈纶进行染色,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色彩变化。这一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阳离子染料染色的有效性。染料染料是指能够使纤维材料获得色泽的有色有机化合物。但并非所有的有色有机化合物都可以作为染料。靛蓝染料pH响应特性可用于智能纺织品,遇碱性汗液局部褪色显图案。
纤维上染后,由于直接染料只依靠范德华力和氢键与纤维结合,这种结合的键能相对较低。因此,当染色物与水接触时,染料有可能重新从纤维上解吸并扩散到水中,进而导致褪色。为了增强直接染料的湿处理牢度,通常需要采用固色处理。固色的机理在于,直接染料中含有亲水性的磺酸盐或羧酸盐。这些染料在遇水时,会离解成磺酸根或羧酸根阴离子以及钠的阳离子。通过使用阳离子化合物作为固色剂,这些固色剂可以与纤维上的染料阴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生成微溶于水或不溶于水的盐类。这样一来,染料的水溶性基团就被封闭,从而防止了染料在水中电离和溶解,进而减少了染料从织物上脱落的可能性。光变染料在阳光下改变颜色,用于防伪和智能纺织品。上海无毒染料供应
现代环保染料要求重金属含量低于50ppm才能出口欧盟。华中活性染料厂商
天然染料历史:传说中,早在45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人们就能够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较为有力的证据是:在1959年,考古学家从河南安阳王裕口殷代墓葬中发现有染过色的丝线。这说明至少在3000多年的殷代,人们已会染色。当时的人们使用的都是天然染料,主要利用的是植物的液汁,有的也使用昆虫的血液等染色。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植物染料的应用非常普遍。积累了许多经验,诸如从姜汁中可提出姜黄素,从胭脂虫中可提出胭指红,从苏木中可提出苏木色素,等等。华中活性染料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