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商机详情 -

佛山冷水式动态冰蓄冷系统

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1日

与常规空调系统的整合方式也反映了两者的区别。动态冰蓄冷系统通常作为相对单独的子系统运行,通过换热器与主机相连,系统整合需要更细致的工程设计。静态系统则可以更直接地与传统系统结合,特别是冰球式系统,其安装方式与常规水箱类似,改造工程相对简单。这种差异使得静态系统在既有建筑改造项目中更受青睐,而动态系统则更多见于新建大型项目。技术成熟度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维度。静态冰蓄冷技术发展历史较长,系统设计和安装都有成熟的规范可循,技术风险相对较低。动态系统年运行时间可达6000小时,设备寿命较常规系统延长30%。佛山冷水式动态冰蓄冷系统

佛山冷水式动态冰蓄冷系统,动态冰蓄冷

标准化程度影响着系统的推广普及。静态冰蓄冷技术已经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从设备制造到工程设计都有规范可循。动态冰蓄冷的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不同厂商的系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技术推广的难度。不过,随着技术发展,动态系统的标准化工作也在逐步完善。在实际工程案例中,两种技术都有大量成功应用。动态冰蓄冷系统常见于大型商业综合体、机场、数据中心等场所,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冷负荷大、运行时间长、负荷波动明显。静态系统则在办公楼、酒店、学校等中型建筑中应用普遍,这些场所的负荷特征相对稳定,对系统复杂度的接受度较低。江西专业动态冰蓄冷系统模块化蓄冰单元支持在线扩容,满足商业综合体分阶段建设需求。

佛山冷水式动态冰蓄冷系统,动态冰蓄冷

电力负荷的“削峰填谷”专业人士:动态冰蓄冷技术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强大的负荷调节能力。在广东某区域供冷站的改造案例中,一套550kW制冷量的动态冰蓄冷系统通过夜间8小时制冰模式,每日可储存17吨冰量,相当于满足3小时的日间高峰负荷需求。这种“移峰填谷”效应不仅缓解了电网在用电高峰期的供电压力,更通过减少调峰电厂的启停频次,间接降低了发电侧的碳排放强度。据统计,该系统年转移高峰电量达5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1180万千瓦的电厂装机容量需求。

动态冰蓄冷技术的主要在于"动态"二字,与传统静态冰蓄冷系统相比,其制冰和融冰过程都处于持续流动状态。系统通过特殊设计的冰浆生成装置,将水与制冷剂直接接触换热,形成含有大量细小冰晶的冰浆混合物。这种冰浆可以像液体一样通过管道输送,在蓄冰槽中储存或在需要时直接输送至用冷终端。动态冰蓄冷系统的工作流程通常包括制冰、储冰和融冰三个主要环节。在夜间电力低谷时段,系统启动制冰模式,将水转化为冰浆并储存于蓄冰槽中。白天用电高峰时,系统则根据冷负荷需求,将储存的冰浆输送至换热器与空调回水进行热交换,满足建筑物或工业过程的制冷需求。整个过程实现了冷量的时空转移,使能源利用更加合理高效。冰晶浓度传感器精度达±2%,确保系统稳定运行超8000小时无故障。

佛山冷水式动态冰蓄冷系统,动态冰蓄冷

动态冰蓄冷系统主要由制冷机组、蓄冰设备、循环水泵、换热器以及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这些组件相互配合,形成一个闭环的工作体系。制冷机组是冷量的产生源头,通常采用螺杆式、离心式等类型的制冷压缩机,通过制冷剂的循环相变(蒸发吸热、冷凝放热)产生低温冷量。蓄冰设备则是储存冷量的主要场所,其内部结构设计需满足冰在流动状态下生成和储存的需求,常见的有管式、板式、流化床式等形式,不同的结构对冰的形态和流动特性有着直接影响。循环水泵负责驱动载冷剂在系统内循环流动,确保冷量能够在制冷机组、蓄冰设备和末端用户之间高效传递。换热器则用于实现不同介质之间的热量交换,例如将制冷机组产生的冷量传递给载冷剂,或将蓄冰设备中储存的冷量传递给末端空调系统的循环水。控制系统则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系统内的温度、流量、压力等参数,根据预设的运行策略自动调节各设备的运行状态,保证整个系统稳定、高效地工作。​动态冰蓄冷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价差套利收益提升20%。江苏动态冰蓄冷造价

蓄冰槽采用立体蛇形盘管,换热面积增加50%,融冰速度提升40%。佛山冷水式动态冰蓄冷系统

同时,由于夜间环境温度较低,且制冷主机的运行效率相对提高,进一步降低了整体能耗。这种经济优势在电价差较大的地区尤为明显,投资回收期通常可控制在3-5年。除了电费节省外,动态冰蓄冷系统还能降低用户的容量电费支出。在不少地区的两部制电价中,容量电费按照用户的较大需量计算。冰蓄冷系统通过削峰填谷,有效降低了用户的用电较大需量,从而减少了这部分固定支出。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或工业园区,这种节省往往相当可观,成为系统经济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冷水式动态冰蓄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