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流程,动态冰蓄冷技术可应用于新建系统以及既有系统的节能改造。新建系统需要根据冷量输送需求进行全新设计,其它过程相同,包括根据制冷机组的额定功率搭配制冰机组;根据负荷情况合理配置蓄冰槽,并根据应用场合配置不同的控制系统。传统的蓄能形式是将蓄能介质固定在塑料球内或固定在盘管外,蓄能放冷全程处于静止状态,俗称静态蓄冰。动态蓄冰制冰与储冰时间与空间分离,制冰由制冰机组在蓄能槽外生产成冰浆,再由管道输送至蓄能槽内,全程处于流动状态,俗称动态蓄冰。动态冰蓄冷可以减少电力系统的负荷峰值,提高电网的稳定性。浙江机房动态冰蓄冷空调
主要技术指标:1)额定制冰工沉下,主机蒸发温度2-6℃;2)制冰工沉下,制冷主机单机能效(COP)>3.0;3)蓄冰槽较大蓄冰量245%。技术应用情况:目前,该技术在民用建筑、工业厂房已得到应用,如佛山高新区创新中心动态冰蓄冷系统、富士康集团办公楼动态冰蓄冷系统、清华紫光信息港、新百丽鞋业等实施了多项动态冰蓄冷工程。由稀浓度的乙二醇(或其他盐类)水溶液制出的冰晶颗粒十分细腻,粒径可低于500μm,蓄冰槽冰浆固相含量(IPF)可达50%以上。流态化动态冰蓄冷技术的先进性及应用:前景:流态化动态冰蓄冷技术克服了传统冰球、盘管式冰蓄冷技术中的较主要缺陷,因此一经推出即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湖南速冻库动态冰蓄冷方案提供商动态冰蓄冷在电力高峰时段将冰融化提供空调用冷。
另一方面,制冰操作过程中的换热温差、流量等参数都保持稳态,并不因微秒而变化从而保证了出冰速度的恒定,也便于系统的控制。六种流态化动态冰蓄冷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以高砂热学为表示的温水过凉水式和以 Sunwell(日本)为表示的筒扰动式。两种二种技术在基本原理上才是一致的,但形式差别较大,下面分别说明。过shui银式动态制冰技术过热水式动态制冰技术的式基本原理是:首先把水在过冷却热交换器中冷却至低于 0℃的过冷状态,然后把过冷水输送至特殊的过冷却解除器中解除过冷,生成大量细小的冰晶基质,与剩余的液态水一起形成 0℃下的冰浆。这种制冰投资过程中确保关键的技术在于较流过过冷却热交换器的液态水具有尽可能大的过冷度,但同时之前需要保证过冷水不能在流出热交换器又生成冰晶,否则换热器将被堵塞甚至破坏。此外,还应有高效率的过关键技术冷却解除技术,以确保过冷水能够连续快速结晶。
刮刀扰动式动态制冰技术,刮刀式动态制冰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水(溶液)在换热器内部通过换热壁面被冷却到低于冰点的过冷状态,由于曲枝轮转以较快的回转速度旋转,靠近换热器换热壁面的过冷水被及时刮离壁面,从而确保了换热器壁面上不会生成浅浮雕冰晶,如图3所示。从壁面旋即附近被刮出的过冷水再次进入水侧的中心主流区,并在主流区中经已经存在的冰晶颗粒促晶解除过冷,生成冰浆。与过冷水式相比,刮刀扰动分离式式动态制冰系统无需过冷却解除装置。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刮刀扰动式动态制冰技术中的刮刀所起的作用是及时清理换热壁面附近的过冷水,而非像一些制冰机那样用于刮除已经生长在换热壁面上的冰层。因此这种制冰方式引致也避免了因冰层热阻引起的传热恶化,而且还因为刮刀叶片的强烈扰动而大幅强化了对流换热效果。动态冰蓄冷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常用空调蓄冷技术根据蓄冷介质,可分为水蓄冷(显热式)、冰蓄冷和共晶盐蓄冷系统三大类。每一大类可分为多个小类。水蓄冷系统就是利用水的显热进行蓄冷和释冷(水的比热容为4.18kJ/kg∙℃)。在蓄冷阶段,制冷机制出的冷冻水放入蓄冷槽储存,在释冷阶段,将冷冻水抽出使用以满足空调负荷需要。共晶盐蓄冷也称之为优态盐蓄冷是利用固液相变特性蓄冷的另一种形式。共晶盐是由无机盐、水、成核剂和稳定剂组成的混合物。目前应用较广的共晶盐相变温度约8~9℃,相变潜热约95kJ/kg,在蓄冷系统中,这些蓄冷介质大多装在板状、球状或其它形状的密封件里,再放入蓄冷槽中。动态冰蓄冷是通过把普通淡水冷却到低于0℃的液态过冷状态。北京动态冰蓄冷项目
动态冰蓄冷可以通过冷却水的回收利用实现环境效益的提升。浙江机房动态冰蓄冷空调
动态冰80年代起源于日本,2000年后传入中国,2008年正式在国内开始商用,截止目前动态冰案例百余个。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和技术迭代,由早期的分体式动态冰系统,走向体积更小功能更全的冰蓄冷整体综合设备,也由早期的单蓄冷发展为蓄冰蓄热同槽蓄能系统,更好的适应了用户的 、小体积、收益高需求。动态蓄冰蓄热系统是目前国 际 上 较 的主流蓄能技术,采用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过冷水法制取冰浆,取代老式蓄冰技术,具体为采用板式换热器流动换热形成过冷水再制冰,制成的冰浆通过管道输送至冰槽储存,实现制冰储冰分时分空间处理,达到冷水机在蓄冷周期全程保持高 效的-3度出水,满 载运行的目的,使有效蓄冰量上了一个大台阶。浙江机房动态冰蓄冷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