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洛江区消防救援大队在辖区部分小区内试点安装“电动车阻车系统”,通过电梯智能摄像头,AI识别电动自行车,一旦有电动自行车进入识别范围,摄像头就会发出警报,提醒居民禁止把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并联动梯控系统,使电梯停止运行,直到车主将电动自行车推出电梯。该系统由物业承担主体责任,强化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控,以减少火灾风险。系统“上岗”后,小区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在加强“技防”的同时,洛江区消防救援大队在“人防”上下实功,联合城管、公安、物业等,针对电动自行车停放、使用、充电等行为,定期开展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电动自行车违规停充行为。电动车充电桩的建设能够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方便电动车用户随时随地充电。拱墅区骑手充电桩
**委员建议推广换电模式普及应用那么,使用电动自行车的市民到底如何充电呢?近几年,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和使用所造成的火灾频发,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随着“禁止电动车及电池”上楼的规定落地,不少市民寻找在社区或者单位的充电桩充电。全国**委员江浩然提案中提到,针对此问题,常见的解决方案是配套建设充电桩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以避免室内充电造成的人员伤亡,但无法完全满足骑手、居民的补能需求,车辆电池品质良莠不齐的问题还是无法得到解决。为此,他建议,通过“以换代充”解决电动自行车补能问题,就成为了一个高效、安全的途径,可在即时配送和居民日常等高频使用领域做重点推广。在调研中,他发现,换电模式虽属于服务民众、保障安全的业务,但也属于重资产投入。目前,大部分物业按照商业模式收取电费价格和场地租金,使得点位运营成本远高于换电柜和电池的折旧成本,运营企业为维持平衡定价较高,导致居民接受度有限,服务项目推广不力。 西湖区充电桩了解充电桩的品牌和制造商的信誉度,选择可靠的品牌和制造商。
受价格和电池匹配限制居民使用较少在探访中,北青报记者发现,尽管操作简单且无需等待,但受价格和电池型号等限制,居民目前还在依赖充电桩,使用换电柜的人不多。换电柜主要是高频使用电动车出行的快递外卖小哥选择,他们会选择包月套餐给车辆换电池。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即使是99元充电20次,也不如充电桩划算。据小哈换电技术副总裁王政介绍,事实上,企业在推广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及现阶段难点:一是存量车改为使用换电电池,需增加相应转接配件,但由于无明确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也无**主管或主理部门,找不到相应措施依据或可能无法符合现有规范。二是现阶段换电网点密度不高,由于其天然重资产属性、落地城市也会遇到场地租金、商业电价等各种高企的运营成本,网络建设速度无法有效加快、服务广大市民用户。三是相较于传统充电,如居民家中私桩充电的家用电费,单纯由运营服务商提供的换电服务价格对比偏高,单纯从性价比角度考虑,会导致居民消费接受度低。
目前在两轮车换电发展风口上,国内有众多企业入局,有雅迪、新日等为**的整车企业,有宁德时代等为**的电池厂商,还有中国铁塔、哈啰等第三方服务商。各家换电运营商都使用自家规格的电池,所提供的共享电池接口不统一、换电电池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阻碍了两轮电动车换电行业的发展。“加快出台电动自行车换电行业标准势在必行。”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信息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吕能超提出,实现安全治理的新业态,关键要从标准统一、降低成本、以旧换新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围绕换电电池关键技术标准、换电互换性、检验检测、换电设施监管、换电设施施工安装、换电服务质量等出台行业标准,实现不同地区、企业间“换电互联”,推动电动自行车换电有序发展,从源头上遏制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 了解充电桩的售后服务和保修政策,选择提供良好售后支持的型号。
记者从曹杨新村街道获悉,枣阳路上这样的充电桩,街道辖区内已布设了6个。在布点时,除了考虑人行道自身条件之外,选择的均是沿街商铺集中、靠近小区的区域,尤其是靠近集中充电设施不足的开放式小区。运营方中国铁塔上海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枣阳路这组充电桩的10个端口,每天的使用频次在20余次,不仅白天有人用,晚上11时后也有人使用,使用率非常高。这意味着充电桩实现了“白天服务商铺,晚上服务居民”的初衷,缓解了“道路飞线”和“入室充电”等乱象。曹杨新村街道告诉记者,目前类似的备选点位已经圈定了近20个。枣阳路这组充电桩的10个端口每天的使用频次在20余次,使用率非常高。此外,在梅川路141弄杏园7号地下空间内,记者还看到了一台“充电柜”,柜子共有8个格子,扫码开门后,居民可以将电瓶塞入柜中充电。对一些公共空间稀缺无法建设集中充电桩的小区,这样的充电柜也是解决方案之一。 电动车充电桩的建设能够为电动车用户带来更低的充电成本,提高电动车的经济性。什么是充电桩出厂价格
电动车充电桩的建设能够为电动车用户提供充电服务的同时,也为其他电子设备提供充电接口。拱墅区骑手充电桩
一头是出行需求大,一头是安全存隐患。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存在“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问题,由此引发多起火灾事故。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比2022年增长17.4%,其中80%是充电时发生的,安全充电成为薄弱环节。相关职能部门对于电动自行车充电早有规范。2021年颁布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尽管各地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治理,但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飞线充电”等现象仍然存在。“电池共享、以换代充”的换电模式,具有安全、经济、绿色、便捷等优势,一定程度上能**电动自行车充电事故多、充电慢等难题,成为不少地方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新方式。拱墅区骑手充电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