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片钳技术是神经科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1976年由国马普生物物理研究所Neher和Sakmann发明,从而在活细胞上记录到单个离子通道的电流。近半个世纪来,膜片钳技术已经成为神经科学领域较常用也是较实用的技术之一,具有极大的精确性和灵活性,能够揭示离子通道,单细胞突触反应,及神经环路连接等多层次的电生理特性。做过膜片钳的人都知道,膜片钳的信号采集设备一般由前置放大器,放大器,模数/数模转换器等构成,神经元电信号先通过前置放大器(headstage)初步放大,后传输入放大器进一步放大,再传入模数转换器转化为数字信号,后被计算机采集。下图显示的是我们较常使用的AXON和HEKA膜片钳的一个信...
离子通道是一种特殊的膜蛋白,它横跨整个膜结构,是细胞内部与部外联系的桥梁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孔道,当通道开放时。细胞内外的一些无机离子如Na,kCa等带电离子可经通道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扩散,从而形成这些带电离子在膜内外的不同分布态势,这种态势和在不同状态下的动态变化是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的基础。这些无机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的进围所产生的电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腺体分泌、肌肉收缩、基因表达、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离子通道结构和功能障碍决定了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了解离子通道的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于从分子水平深入探讨某些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现特异...
早在膜片钳诞生之前,20世纪50~60年代,Hodgkin与Hexley便发现并使用了电压钳技术,他们通过双电极电压钳在乌贼轴突上发现了动作电位的离子机制,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这也为后来膜片钳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于1976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Neher和Sakmann第1次于青蛙的肌细胞上,用玻璃电极吸下了一小片细胞膜,记录导了皮安级的单通道离子电流,从而产生了膜片钳技术。1980年,耶鲁大学医学院Sigworth等人在记录电极内增加了负压吸引,实现了10-100GΩ的高阻抗封接,使得单电极可以同时实现钳制电位和记录单通道电流。1991年,Neher与Sakmann...
膜片钳放大器是整个实验系统中的主要,它可用来作单通道或全细胞记录,其工作模式可以是电压钳,也可以是电流钳。从原理来说,膜片钳放大器的探头电路即I-V变换器有两种基本结构形式,即电阻反馈式和电容反馈式,前者是一种典型的结构,后者因用反馈电容取代了反馈电阻,降低了噪声,所以特别适合较低噪声的单通道记录。由于供膜片钳实验的专门的计算机硬件及相应的软件程序的相继出现,使得膜片钳实验操作简便、效率提高、效率提高滔博生物TOP-Bright专注基于多种离子通道靶点的化合物体外筛选,服务于全球药企的膜片钳公司,快速获得实验结果,专业团队,7*31小时随时人工在线咨询.小片膜的孤立使对单个离子通道进行研究成为...
膜片钳技术∶从一小片(约几平方微米)膜获取电子学方面信息的技术,即保持跨膜电压恒定——电压钳位,从而测量通过膜离子电流大小的技术。通过研究离子通道的离子流,从而了解离子运输、信号传递等信息。基本原理:利用负反馈电子线路,将微电极前列所吸附的一个至几个平方微米的细胞膜的电位固定在一定水平上,对通过通道的微小离子电流作动态或静态观察,从而研究其功能。研究离子通道的一种电生理技术,是施加负压将玻璃微电极的前列(开口直径约1μm)与细胞膜紧密接触,形成高阻抗封接,可以精确记录离子通道微小电流。能制备成细胞贴附、内面朝外和外面朝内三种单通道记录方式,以及另一种记录多通道的全细胞方式。膜片钳技...
膜片钳技术∶从一小片(约几平方微米)膜获取电子学方面信息的技术,即保持跨膜电压恒定——电压钳位,从而测量通过膜离子电流大小的技术。通过研究离子通道的离子流,从而了解离子运输、信号传递等信息。基本原理:利用负反馈电子线路,将微电极前列所吸附的一个至几个平方微米的细胞膜的电位固定在一定水平上,对通过通道的微小离子电流作动态或静态观察,从而研究其功能。研究离子通道的一种电生理技术,是施加负压将玻璃微电极的前列(开口直径约1μm)与细胞膜紧密接触,形成高阻抗封接,可以精确记录离子通道微小电流。能制备成细胞贴附、内面朝外和外面朝内三种单通道记录方式,以及另一种记录多通道的全细胞方式。膜片钳技术实现了小片...
膜片钳技术原理:膜片钳技术是用玻璃微电极吸管把只含1-3个离子通道、面积为几个平方微米的细胞膜通过负压吸引封接起来(见右图),由于电极前列与细胞膜的高阻封接,在电极前列笼罩下的那片膜事实上与膜的其他部分从电学上隔离,因此,此片膜内开放所产生的电流流进玻璃吸管,用一个极为敏感的电流监视器(膜片钳放大器)测量此电流强度,就单一离子通道电流膜片钳技术的建立,对生物学科学特别是神经科学是一资有重大意义的变革。这是一种以记录通过离子通道的离子电流来反映细胞膜单一的(或多个的离子通道分子活动的技术。滔博生物TOP-Bright专注基于多种离子通道靶点的化合物体外筛选,服务于全球药企的膜片钳公司,快速获得实...
1976年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Neher和Sakmann在青蛙肌细胞上用双电极钳制膜电位的同时,记录到ACh的单通道离子电流,从而产生了膜片钳技术。1980年Sigworth等在记录电极内施加5-50cmH2O的负压吸引,得到10-100GΩ的高阻封接(Giga-seal),明显降低了记录时的噪声实现了单根电极既钳制膜片电位又记录单通道电流的突破。1981年Hamill和Neher等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进,引进了膜片游离技术和全细胞记录技术,从而使该技术更趋完善,具有1pA的电流灵敏度、1μm的空间分辨率和10μs的时间分辨率。1983年10月,《Single-ChannelRecordin...
膜片钳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Neher等**将膜片钳技术与Fura2荧光钙测量技术相结合,同时进行细胞内荧光强度、细胞膜离子通道电流、细胞膜电容等多项指标变化的快速交替测量,从而获得同一事件过程中各因素的各自变化,进而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Neher将能够光解钙离子的钙螯合物引入膜片钳技术,进而可以定量研究钙离子浓度与分泌速率的关系以及相对较大的分泌速率。他还发明了膜片钳的膜电容检测与碳纤维电极的电化学检测相结合的技术。然后***将光电联合检测技术和碳纤维电极电化学检测技术相结合。这种结合既能研究分泌机制,又能鉴定分泌物质,弥补了各单一方法的不足。Eberwine于1991年***将膜片钳技术...
在心血管药理研究中的应用,随着膜片钳技术在心血管方面的广泛应用,对血管疾病和药物作用的认识不仅得到了不断更新,而且在其病因学与药理学方面还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正如诺贝尔基金会在颁奖时所说:“Neher和Sadmann的贡献有利于了解不同疾病机理,为研制新的更为的药物开辟了道路”。目前在离子通道高通量筛选中主要是进行样品量大、筛选速度占优势、信息量要求不太高的初级筛选。近几年,分别形成了以膜片钳和荧光探针为基础的两大主流技术市场。将电生理研究信息量大、灵敏度高等特点与自动化、微量化技术相结合,产生了自动化膜片钳等一些新技术。滔博生物TOP-Bright专注基于多种离子通道靶点的化合物体外筛选,服...
膜片钳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Neher等**将膜片钳技术与Fura2荧光钙测量技术相结合,同时进行细胞内荧光强度、细胞膜离子通道电流、细胞膜电容等多项指标变化的快速交替测量,从而获得同一事件过程中各因素的各自变化,进而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Neher将能够光解钙离子的钙螯合物引入膜片钳技术,进而可以定量研究钙离子浓度与分泌速率的关系以及相对较大的分泌速率。他还发明了膜片钳的膜电容检测与碳纤维电极的电化学检测相结合的技术。然后***将光电联合检测技术和碳纤维电极电化学检测技术相结合。这种结合既能研究分泌机制,又能鉴定分泌物质,弥补了各单一方法的不足。Eberwine于1991年***将膜片钳技术...
膜片钳技术的建立。抛光并填充玻璃管微电极,并将其固定在电极支架中。2.通过与电极支架连接的导管向微电极施加压力,直到电极浸入记录槽溶液中。3.当电极浸入溶液中时,给电极一个测量脉冲(命令电压,如5-10ms,10mV)读取电流,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4.通过膜片钳放大器的控制键将微电极前端的连接电位调至零。这种电势差是由电极中的填充溶液和浸浴之间的不同离子成分的迁移引起的。5.用显微操作器将微电极前缘靠近直视下待记录的细胞表面,观察电流的变化,直至阻抗达到1gω以上,形成“干封”6。将静息膜电位调整到预期的钳制电压水平,这样当细胞没有钳制到零时,放大器可以从“搜索”变为“电压钳制”。电压钳技术...
向电极连续施加1mV、10~50ms的阶跃脉冲,电极入水后电阻约为4~6mΩ。此时,在计算机屏幕显示框中可以看到测试脉冲产生的电流波形。刚开始的时候增益不要设置太高,一般可以是1~5mV/PA,避免放大器饱和。由于细胞外液和电极液离子组成的差异导致液体接界电位,电极刚入水时测试波形的基线不在零线上。因此,需要将保持电压设置为0mV,并调整“电极不平衡控制”,使电极DC电流接近于零。当使用微操作器使电极靠近细胞时,当电极前缘接触细胞膜时,密封电阻指标Rm会上升,当电极轻微下压时,Rm指标会进一步上升。当通过细塑料管对电极施加轻微负压,且细胞膜特性良好时,Rm一般会在1min内迅速上升,直至形成G...
电压钳技术是由科尔发明的,并在20世纪初由霍奇金和赫胥黎完善。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证明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即动作电位的峰值电位是由于膜对钠的通透性瞬间增加。但当时还没有直接测量膜通透性的方法,所以用膜电导来测量离子通透性。膜电导测量的基础是电学中的欧姆定律,如膜Na电导GNa与电化学驱动力(Em-ENa)的关系,膜电流INaGNa=INa/(Em-ENa)。因此,可以通过测量膜电流,然后利用欧姆定律来计算膜电导。然而,膜电导可以通过使用膜电流来计算。这个条件是通过电压钳技术实现的。下一张幻灯片中右边的两张图显示了squid的动作电位和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流的变化,这是霍奇金和赫胥黎在半个世纪前用电...
膜片钳技术的创立取代了电压钳技术,是细胞电生理研究的一个飞跃,使得离子通道的研究,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使昔日的“肉汤生理学(brothphysiology)”与“闪电生理学(lightningphysiology)”在分子水平上结合起来,使人们对膜通道的认识耳目一新。当前,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等多种学科正在把膜片钳技术和膜通道蛋白重组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光谱技术等非电生理技术结合起来,协同对离子通道进行较全的研究。不少实验室已经将基因工程与膜片钳技术结合起来,把通道蛋白有目的地重组于人工膜中进行研究。设想将合成的通道蛋白分子接种入机体以替换有缺陷和异常的通道的功能而...
现在这块全新的芯片被放置在了跟前置放大器大小类似的小盒子中,便成就了这款全球较小的膜片钳放大器ePatch。体积大幅缩减只是一个表面,由于细胞电信号在被电极记录到后,直接进入了芯片,以较短的路径直接从模拟信号转变成了数字信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环境及电路噪音对信号的影响,所以这款放大器便可以轻易获取非常高质量且稳定的电生理信号。ePatch体积只为42*18*78mm,重量200g,整套设备的大小只相当于传统膜片钳设备的前置放大器,可以轻松地放入衣服口袋。用USB接口连接电脑后即可使用,无需额外电源,连接和使用都极为简便。没有了占地方的放大器,数模转换器以及相互连接的众多电线,电源线等等,我们...
膜片钳技术原理:膜片钳技术是用玻璃微电极吸管把只含1-3个离子通道、面积为几个平方微米的细胞膜通过负压吸引封接起来(见右图),由于电极前列与细胞膜的高阻封接,在电极前列笼罩下的那片膜事实上与膜的其他部分从电学上隔离,因此,此片膜内开放所产生的电流流进玻璃吸管,用一个极为敏感的电流监视器(膜片钳放大器)测量此电流强度,就单一离子通道电流膜片钳技术的建立,对生物学科学特别是神经科学是一资有重大意义的变革。这是一种以记录通过离子通道的离子电流来反映细胞膜单一的(或多个的离子通道分子活动的技术。膜片钳技术原理膜片钳技术是用玻璃微电极接触细胞,形成吉欧姆(GΩ)阻抗。双分子层膜片钳细胞功能特性离子选择性...
光遗传学调控技术是近几年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项整合了光学、基因操作技术、电生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生物技术。NatureMethods杂志将此技术评为"Methodoftheyear2010"[19];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述(MITTechnologyReview,2010)在其总结性文章"Theyearinbiomedicine"中指出:光遗传学调控技术现已经迅速成为生命科学,特别是神经和心脏研究领域中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这一技术正在被全球几百家从事心脏学、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研究的实验室使用,帮助科学家们深入理解大脑的功能,进而为深刻认识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并研发针对疾病干预和的...
膜片钳技术∶从一小片(约几平方微米)膜获取电子学方面信息的技术,即保持跨膜电压恒定——电压钳位,从而测量通过膜离子电流大小的技术。通过研究离子通道的离子流,从而了解离子运输、信号传递等信息。基本原理:利用负反馈电子线路,将微电极前列所吸附的一个至几个平方微米的细胞膜的电位固定在一定水平上,对通过通道的微小离子电流作动态或静态观察,从而研究其功能。研究离子通道的一种电生理技术,是施加负压将玻璃微电极的前列(开口直径约1μm)与细胞膜紧密接触,形成高阻抗封接,可以精确记录离子通道微小电流。能制备成细胞贴附、内面朝外和外面朝内三种单通道记录方式,以及另一种记录多通道的全细胞方式。膜片钳技...
在心血管药理研究中的应用,随着膜片钳技术在心血管方面的广泛应用,对血管疾病和药物作用的认识不仅得到了不断更新,而且在其病因学与药理学方面还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正如诺贝尔基金会在颁奖时所说:“Neher和Sadmann的贡献有利于了解不同疾病机理,为研制新的更为的药物开辟了道路”。目前在离子通道高通量筛选中主要是进行样品量大、筛选速度占优势、信息量要求不太高的初级筛选。近几年,分别形成了以膜片钳和荧光探针为基础的两大主流技术市场。将电生理研究信息量大、灵敏度高等特点与自动化、微量化技术相结合,产生了自动化膜片钳等一些新技术。滔博生物TOP-Bright专注基于多种离子通道靶点的化合物体外筛选,服...
ePatch虽然设备非常小巧,但功能完备,传统膜片钳设备能做的实验,用ePatch几乎都能做。具有voltage-clamp,current-clamp,zerocurrent-clamp三种模式,自动电极电压飘移补偿,C-fast-C-slow-R-series-P/N补偿,Bridgebalance补偿等功能。可以做全细胞记录也可以做单通道记录,膜片钳技术常做的离子通道电流,突触后电流,动作电位检测等实验都能轻松实现。公司还为此开发了友好的控制和记录软件,笔者上手接触了一下,发现跟AXON的软件类似,并且程序编辑更为简单易用。所记录到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Clampfit进行分析,可以说对于使...
这一设计模式似乎几十年都没有改变过,作为一个有着近20年膜片钳经验的科研工作者,记得自己进入实验室次看到的放大器就差不多是这样,也不觉得还会有什么变化。直到笔者在19年访问欧洲的一个同样做电生理的实验室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款独特的放大器,让笔者眼前一亮,这款放大器从前置放大器出来的线竟然就直接连接在了电脑上,当笔者问他们放大器和数模呢?他们说,你看到的就是全部了,所以的部件都包含在了这个前置放大器中。在细胞膜的电学模型中,膜电容和膜电导构成了一个并联回路。德国双分子层膜片钳报价离子通道是一种特殊的膜蛋白,它横跨整个膜结构,是细胞内部与部外联系的桥梁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孔道,当通道开放时。细胞内...
高阻封接技术还明显降低了电流记录的背景噪声,从而戏剧性地提高了时间、空间及电流分辨率,如时间分辨率可达10μs、空间分辨率可达1平方微米及电流分辨率可达10-12A。影响电流记录分辨率的背景噪声除了来自于膜片钳放大器本身外,较主要还是信号源的热噪声。信号源如同一个简单的电阻,其热噪声为σn=4Kt△f/R式中σn为电流的均方差根,K为波尔兹曼常数,t为温度,△f为测量带宽,R为电阻值。可见,要得到低噪声的电流记录,信号源的内阻必需非常高。如在1kHz带宽,10%精度的条件下,记录1pA的电流,信号源内阻应为2GΩ以上。电压钳技术只能测量内阻通常达100kΩ~50MΩ的大细胞的电流,从而不能用常...
光遗传学调控技术是近几年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项整合了光学、基因操作技术、电生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生物技术。NatureMethods杂志将此技术评为"Methodoftheyear2010"[19];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述(MITTechnologyReview,2010)在其总结性文章"Theyearinbiomedicine"中指出:光遗传学调控技术现已经迅速成为生命科学,特别是神经和心脏研究领域中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这一技术正在被全球几百家从事心脏学、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研究的实验室使用,帮助科学家们深入理解大脑的功能,进而为深刻认识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并研发针对疾病干预和的...
在膜片钳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五种记录模式,即细胞贴附模式(cell-attachedmode或loose-seal-cellattached mode)、膜内面向外模式(inside-out mode)、膜外面向外模式(outside-out mode)、常规全细胞模式(conventional whole-cell mode)和穿孔膜片模式(perforated patch mode)。a.亚细胞水平:细胞贴附模式,可记录通过电极下膜片中通道蛋白的离子电流(红色虚线箭头)。在全细胞膜片钳中,膜片破裂,因此可以记录全细胞的宏观电流,它表示整个细胞的总和电流(蓝色虚线箭头)。b.细胞水平:...
实验溶液浸溶细胞溶液和微电极玻璃管内的填充液成分对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也是很重要的内容,这关系到封接的容易程度、细胞存活状态及膜电位的状态等。在实验记录过程中,尤其是神经生物学实验,需要迅速更换细胞浸溶液浓度以免受体敏感性降低(desensitization)或需要模拟快速突触反应的寿命。原则上细胞的浸溶液成分或玻璃管内填充液成分应该与细胞外或细胞内间质的成分相似,实际研究中,为了探讨某些通道或电位特性,对这些实验溶液的成分或浓度会作必要调整,没有哪种溶液是理想的。滔博生物TOP-Bright专注基于多种离子通道靶点的化合物体外筛选,服务于全球药企的膜片钳公司,快速获得实验结果,专业团队,7*46...
高阻封接技术还明显降低了电流记录的背景噪声,从而戏剧性地提高了时间、空间及电流分辨率,如时间分辨率可达10μs、空间分辨率可达1平方微米及电流分辨率可达10-12A。影响电流记录分辨率的背景噪声除了来自于膜片钳放大器本身外,较主要还是信号源的热噪声。信号源如同一个简单的电阻,其热噪声为σn=4Kt△f/R式中σn为电流的均方差根,K为波尔兹曼常数,t为温度,△f为测量带宽,R为电阻值。可见,要得到低噪声的电流记录,信号源的内阻必需非常高。如在1kHz带宽,10%精度的条件下,记录1pA的电流,信号源内阻应为2GΩ以上。电压钳技术只能测量内阻通常达100kΩ~50MΩ的大细胞的电流,从而不能用常...
膜片钳技术是一种细胞内记录技术,是研究离子通道活动的蕞佳工具,也是应用蕞广的电生理技术之一。该技术通过施加负压将微玻管电极(膜片电极或膜片吸管)的前端与细胞膜紧密接触,形成GΩ以上的阻抗,使电极开口处的细胞膜与其周围膜在电学上绝缘。被孤立的小膜片面积为μm量级,内中只有少数离子通道。玻璃微电极中含有一根浸入电解溶液中的导线,用于传导离子。在此基础上对该膜片施行电压钳位(即保持跨膜电压恒定),如果单个离子通道被包含在膜片内,则可对此膜片上的离子通道的电流进行监测记录。通过观测单个通道开放和关闭的电流变化,可直接得到各种离子通道开放的电流幅值分布、开放几率、开放寿命分布等功能参量,并分析它们与膜电...
膜片钳技术原理:膜片钳技术是用玻璃微电极吸管把只含1-3个离子通道、面积为几个平方微米的细胞膜通过负压吸引封接起来(见右图),由于电极前列与细胞膜的高阻封接,在电极前列笼罩下的那片膜事实上与膜的其他部分从电学上隔离,因此,此片膜内开放所产生的电流流进玻璃吸管,用一个极为敏感的电流监视器(膜片钳放大器)测量此电流强度,就单一离子通道电流膜片钳技术的建立,对生物学科学特别是神经科学是一资有重大意义的变革。这是一种以记录通过离子通道的离子电流来反映细胞膜单一的(或多个的离子通道分子活动的技术。滔博生物膜片钳研究系统-细胞放电,组织切片放电,动物放电!日本全自动膜片钳哪家好全细胞膜片钳记录(Whole...
膜片钳技术发展历史:1976年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Neher和Sakmann在青蛙肌细胞上用双电极钳制膜电位的同时,记录到ACh启动的单通道离子电流,从而产生了膜片钳技术。1980年Sigworth等在记录电极内施加5-50cmH2O的负压吸引,得到10-100GΩ的高阻封接(Giga-seal),明显降低了记录时的噪声实现了单根电极既钳制膜片电位又记录单通道电流的突破。1981年Hamill和Neher等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进,引进了膜片游离技术和全细胞记录技术,从而使该技术更趋完善,具有1pA的电流灵敏度、1μm的空间分辨率和10μs的时间分辨率。1983年10月,《Single-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