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弗雷德里克·格思里( Frederick Guthrie )发现了热离子二极管的基本操作原理 [6] 。他发现了当白热化的接地金属接近带正电的验电器时,验电器的电会被引走;然而带负电的验电器则不会发生类似情况。这表明了电流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1880年2月13日,托马斯·爱迪生也发现了这一规律。当时,爱迪生正在研究为什么他的碳丝灯泡的灯丝几乎总是在正极端烧断。他有一个密封了金属板的特殊玻璃外壳灯泡。利用这个装置,他证实,发光的灯丝会有一种无形的电流穿过真空与金属板连接,但只有当板被连接到正电源时才会发生。爱迪生随即发明了一种电路,他的特殊灯泡有效地取代了直流电压表中的电阻。在选型二极管时,需考虑反向击穿电压、反向恢复时间和较大耗散功率等参数。江门光敏二极管
变容二极管: 变容二极管是利用PN结的电容随外加偏压而变化这一特性制成的非线性电容元件,被普遍地用于参量放大器,电子调谐及倍频器等微波电路中。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TVS: 一种固态二极管,专门用于ESD保护。TVS二极管是和被保护电路并联的,当瞬态电压超过电路的正常工作电压时,二极管发生雪崩,为瞬态电流提供通路,使内部电路免遭超额电压的击穿。发光二极管LED: 用磷化镓、磷砷化镓材料制成,体积小,正向驱动发光。工作电压低,工作电流小,发光均匀、寿命长、可发红、黄、绿单色光。南京晶体二极管二极管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受潮、受震动和受高温影响,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二极管被发现和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两大类二极管,他们分别是:真空管二极管和半导体二极管,真空二极管的发明专业技术是我们熟悉的科学家爱迪生申请的,他发现单向导电的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偶然发现,当时他主要在做关于灯泡灯丝延长寿命的实验。说到爱迪生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他在1879年的时候发明了电灯泡,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但是爱迪生也有一个小小的烦恼,就是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灯泡就会很容易坏掉。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是灯丝的材料不耐高温所引起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艾迪森和他的团队,想了很多办法,但是一直都没有解决。
二极管是一种具有单向导电的二端器件,有电子二极管和晶体二极管之分,电子二极管现已很少见到,比较常见和常用的多是晶体二极管。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几乎在所有的电子电路中,都要用到半导体二极管,它在许多的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诞生较早的半导体器件之一,其应用也非常普遍。二极管的管压降:硅二极管(不发光类型)正向管压降0.7V,锗管正向管压降为0.3V,发光二极管正向管压降会随不同发光颜色而不同。主要有三种颜色,具体压降参考值如下:红色发光二极管的压降为2.0--2.2V,黄色发光二极管的压降为1.8—2.0V,绿色发光二极管的压降为3.0—3.2V,正常发光时的额定电流约为20mA。二极管的反向漏电流较小,有助于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二极管反向区也分两个区域:当VBR<V<0时,反向电流很小,且基本不随反向电压的变化而变化,此时的反向电流也称反向饱和电流IS。当V≥VBR时,反向电流急剧增加,VBR称为反向击穿电压。在反向区,硅二极管和锗二极管的特性有所不同。硅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特性比较硬、比较陡,反向饱和电流也很小;锗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特性比较软,过渡比较圆滑,反向饱和电流较大。从击穿的机理上看,硅二极管若|VBR|≥7 V时,主要是雪崩击穿;若VBR≤4 V则主要是齐纳击穿,当在4 V~7 V之间两种击穿都有,有可能获得零温度系数点。二极管在电子电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南京晶体二极管
二极管应存放在防潮、防尘等环境中,避免影响性能。江门光敏二极管
PIN二极管,PIN二极管英文名称为Pin diode,是一种在光通信中普遍使用的光电二极管。它是在P区和N区之间夹一层本征半导体(或低浓度杂质的半导体)构造出来的一种晶体二极管。PIN中的I是"本征"意义的英文略语。当其工作频率超过100MHz时,由于少数载流子的存贮效应和"本征"层中的渡越时间效应,其二极管失去整流作用而变成阻抗元件,并且,其阻抗值随偏置电压而改变。在零偏置或直流反向偏置时,"本征"区的阻抗很高;在直流正向偏置时,由于载流子注入"本征"区,而使"本征"区呈现出低阻抗状态。因此,可以把PIN二极管作为可变阻抗元件使用。它常被应用于高频开关(即微波开关)、移相、调制、限幅等电路中。江门光敏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