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变更和商标转让之间有哪些不同
一、商标转让和商标变更主要区别在:注册商标的转让与变更注册人名义不同。
1、变更注册人名义时,注册商标的主体并不发生改变,就是注册人的名称发生了变化。
2、转让注册商标则是其主体发生了改变,转让后的商标所有人不再是原注册人。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A、法律法律相关差异《商标法》第二十三条注册商标需要变更注册人的名义、地址或者其他注册事项的,应当提出变更申请。《商标法》第三十九条转让注册商标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签订转让协议,并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受让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转让注册商标经核准后,予以公告。受让人自公告之日起享有商标专用权。
B、主体信息相关差异注册商标的转让与变更注册人名义不同。变更注册人名义时,注册商标的主体并不发生改变,就是注册人的名称发生了变化。而转让注册商标则是其主体发生了改变,转让后的商标所有人不再是原注册人。 以颜色组合申请商标注册,该商标图样应当是表示颜色组合方式的色块,或是表示颜色使用位置的图形轮廓。企业商标内容
商标与商品名称之间的关系,商标与商品名称既紧密相联,又有本质区别。商标只有附着在商品包装或商品上,与商品名称同时使用,才能使消费者区别该商品的来源,而商品名称是用来区别商品的不同原料、不同用途的,可以单独使用。商标是独占的,而商品名称(除特有名称外)通常是公用的。
《商标法》第3条,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单独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建筑工程合同商标规定在发生注册商标专用权被侵害时,独占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也逐步进入新阶段,文化创意、文化新业态、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商品不断涌现。由于承载巨大的商业利益,文博类商标、文创IP被抢注等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在当前商业环境下,由文化IP形象名称衍生的产品和服务日益多元化,其行业繁荣程度高,经营业态多样。明确文创IP形象名称的权属,综合考量IP形象名称的名气、行为人主观意图等因素,结合文创产业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辐射性的特点,尊重并肯定了原创成果,有效打击文创行业的文化IP侵权行为,保护市场主体创新、创造的意愿和动力,有利于促使兼具艺术表现力和商业价值的文创产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有序传承、有趣传播。
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也称为商标许可合同,是商标权人同意被许可人按约定使用其商标,被许可人支付使用费的合同。商标注册人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必须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
商标权的许可也称为商标使用许可,是指商标权人将自己的注册商标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许可给他人使用。其中,商标权人是许可人,使用商标的人是被许可人。通过商标权许可,商标权人可以进一步发挥商标的作用,被许可人可以借助他人的商标在短期内拓展市场、获取利益,消费者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商标使用许可,是指商标权人或其授权的人将注册商标许可他人使用,被许可使用人支付使用费的行为。 以颜色组合申请商标注册,图形轮廓不是商标构成的要素,必须以虚线表示,不得以实线表示。
根据商标恶意注册的不同情形,在先使用权利人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寻求救济: 一是通过行政程序及行政诉讼进行商标确权。具体而言,权利人可以依据商标法相关条款,针对恶意抢注的商标提起商标异议申请、商标无效宣告等程序,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二是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行使诉权。商标恶意注册人若以恶意注册的商标为权利基础,反复投诉、起诉在先使用权利人,扰乱正常经营秩序,损害其合法的商业权益,在先使用权利人可依据《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寻求救济。 三是通过行政管理部门投诉进行维护权利。若商标代理机构存在故意侵犯知识产权、提交恶意商标注册申请等行为,或以其法定代表人、股东、合伙人等的名义变相申请注册商标的,在先使用权利人可依据《商标代理监督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向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反映投诉。发生商标专用权被侵害时,排他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可与商标注册人共同起诉,也可自行提起诉讼。企业商标内容
商标公告以后,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可以向商标局提出异议。企业商标内容
在撤销复审案件中,复审商标权利人主张维持注册复审商标,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复审商标权利人负有对其复审商标进行商标法意义上使用的举证义务,同时复审商标权利人对其提交证据的真实性负有诚实守信义务。案件审理中一旦发现证据确存疑点,将会对全部在案证据从严审理。根据《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的规定,商标局认为有实际需要的,可以组织当事人进行口头审理。通过口头审理,当事人当面质证、充分论证,对案件事实辩论越深入,审查员及合议组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越准确,更有利于合议组作出公平的裁决。复审商标权利人应当积极配合行政机关履行自己的举证义务,若其不积极配合、消极对待,其怠于行使举证义务的行为将会导致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法律后果。企业商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