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权是否可以继承
1、个体工商业者申请注册的商标权,是一项财产权利。在商标有效期内,商标注册人死亡的,其继承人应及时申报商标局,更改商标注册登记,变更注册人名称,成为新的注册人,即继承了商标权,同样享有转让商标专属使用权,通过商标许可合同许可他人使用并收取使用费的权利。在注册商标专属使用权受到侵犯时,同样可以请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继承人在商标的有效期内继承商标专属使用权,若注册期满,继承人可以申请续展从而继续享有专属使用权。若继承人未申请续展的,则丧失注册商标专属使用权。
2、企业、事业单位享有的注册商标专属使用权,因为不能作为某一个人的个人财产,故不能作为个人遗产被继承,而只能转让。 服务商标,指用来区别与其它同类服务项目的标志,如航空、保险金融、邮电、饭店、电视台等单位使用的标志。提供商标案例
商标异议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法定异议期限内对商标注册申请人经商标局初步审定并刊登公告的商标提出反对意见,请求商标局不予注册。商标局经审查依法作出准予注册、不予注册、部分商品(服务)不予注册决定的制度。
商标异议的内容范围很广,既包括初步审定的商标与申请在先的商标相同或近似,也包括初步审定的商标违反了《商标法》的禁用条款或商标不具特性,还包括申请人不具备申请资格等。
异议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一是与已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近似;二是认为该商标违反禁用条款。 国际商标颜色组合商标,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彩色排列、组合而成的商标。
商标权和版权的区别
1、申请机构不一样。商标是通过商标局进行申请的,版权是通过中国版权登记中心进行登记的。
2、保护对象不同。我国商标权的获得必须履行商标注册程序,而且实行申请在先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著作权一般自动产生,不需要经过某些特别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我国的公民和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是以作品的完成为著作权产生的标志而不是发表时。
3、保护期限不同。商标的期限只有10年有限期,超过10年需要进行商标续展。而版权进行登记之后,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死后50年。
4、客体不同。商标是区别同一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经营者并表明商品或者服务质量的商标标识本身。而版权(著作权)是针对文字、音乐、艺术、科学创作等原创的保护。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也逐步进入新阶段,文化创意、文化新业态、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商品不断涌现。由于承载巨大的商业利益,文博类商标、文创IP被抢注等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在当前商业环境下,由文化IP形象名称衍生的产品和服务日益多元化,其行业繁荣程度高,经营业态多样。明确文创IP形象名称的权属,综合考量IP形象名称的名气、行为人主观意图等因素,结合文创产业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辐射性的特点,尊重并肯定了原创成果,有效打击文创行业的文化IP侵权行为,保护市场主体创新、创造的意愿和动力,有利于促使兼具艺术表现力和商业价值的文创产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有序传承、有趣传播。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在商标异议案件审查中,涉及商品或者服务类似的判定,可以参照《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进行个案判定。判定商品与服务是否类似,应当综合考虑商品与服务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在用途、用户、通常效用、销售渠道、销售习惯等方面的一致性。虽然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医疗用品零售或批发服务”与“化妆品”并不属于同一个商品或服务分类类别,但随着现代商业发展,被异议商标指定使用的“医疗用品零售或批发服务”与异议人引证商标使用的“化妆品”等商品发生了密切关联,可能具有相同的消费对象、销售渠道;同时考虑被异议人申请注册的被异议商标与异议人引证商标的英文文字构成完全相同,异议人的商标经实际宣传使用已具有一定名声,被异议商标的注册使用容易造成消费者对服务来源的混淆误认。因此,应认定双方商标构成类似商品或服务上的近似商标。备用商标,指同时或分别在相同商品或类似商品上注册几个商标,注册后先贮存起来,一旦需要再使用。提供商标案例
组集商标,指同类商品中,因品种、规格、等级、价格不同,为加以区别使用几个商标作为一个组集申请的商标。提供商标案例
对于是否存在代理关系,需要结合口头或者书面合同,以及双方事实上形成代理关系的证据进行认定。对于代理关系,应采取广义的解释,即该等关系并不限于狭义的商标事务代理关系。诉争商标的实际权利归属,不能简单地以使用为认定标准。实际使用的主体如果是被许可使用人,当然不应认定为诉争商标的所有人。在认定商标注册行为是否系“未经授权”的注册行为时,要审查是否存在实际权利人明确授权的意思及授权行为。特别是在诉争商标属于共有的情况下,即使商标注册获得了部分权利人的授权,但在其他共同权利人明确提出异议的情况下,亦不应认定有效的授权的存在,而应当认定该注册属于规定的“未经授权”的商标注册行为。提供商标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