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包含镜面反射光)与SCE(排除镜面反射光)的机械切换是柯尼卡美能达的重点技术特征。CM-3700aplus通过物理机构切换测量模式,SCI模式将表面状态影响较小化,适用于材料配色的本质颜色分析;SCE模式则模拟人眼视觉评估,更适合成品外观检验1。便携系列更实现技术突破——CM-26d/CM-25d通过先进数码控制,同时完成SCI/SCE测量只需1.5秒,无需机械切换。这种同步测量能力大幅提升了质检效率,尤其对表面质感复杂的材料(如磨砂金属、纹理塑料)具有重要价值。针对荧光材料,高级型号配置了UV精密控制模块:CM-3700aplus通过马达驱动滤镜实现1000级UV含量连续调节;CM-26则内置瞬d间UV调整功能。色差仪直接输出色差值,分光测色计测量全光谱,精度更高,功能更完善。江苏产线分光测色仪总代
CM-5在研发与品质控制领域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在产品开发阶段,研发人员可利用该仪器快速评估不同配方、工艺或原材料对颜色的影响,加速样品确认与配方优化过程。在生产过程中,CM-5可用于原材料incominginspection、工艺参数调整与成品出厂检验,确保每一批次产品颜色符合品牌标准。其高精度测量能力有助于企业建立严格的色彩公差体系,减少客户投诉与退货风险。对于连锁品牌或OEM厂商,CM-5可作为标准传递仪器,统一各供应商的测量基准,实现“所见即所得”的色彩一致性。此外,仪器支持建立标准样品库,用户可将客户确认的标样数据保存在设备中,后续测量时自动比对,实现快速判定。这种标准化、数字化的色彩管理方式,明显提升了企业的质量控制水平与市场响应速度。江苏产线分光测色仪总代用小型样品杯或压片法测量塑料粒子,取多点平均减少不均影响。
测量效率与耐用性的平衡是CM-26dG系列的重点竞争力。针对消费电子行业每日数千次的检测强度,CM-26dG将纯色彩测量时间缩短至0.7秒(SCI或SCE),测量间隔降至2秒,且机械耐久性明显提升。操作体验同样精心优化:前端倾斜式设计便于深入仪表盘等狭窄空间;双测量按钮支持左右手灵活操作;φ8mm/φ3mm双口径切换适应不同尺寸部件(CM-25d只φ8mm);取景器的加入则避免测量时仪器表面与样品接触,特别保护了高光洁度表面。这些设计细节共同降低了操作疲劳,提高生产线检测效率。
在人机交互设计方面,柯尼卡美能达CM-36DG配备了5.7英寸高分辨率彩色触摸屏,操作界面直观清晰,用户无需复杂培训即可快速上手。菜单系统采用图形化设计,支持多语言切换,包括中文、英文、日文等,方便全球用户使用。仪器内置智能引导功能,能够提示用户完成校准、测量、数据管理等操作步骤,有效降低误操作风险。测量过程中,屏幕可实时显示光谱曲线、色彩数值及与标准色的对比结果,帮助用户快速判断颜色偏差。CM-36DG还支持用户自定义测量流程,例如设定多点平均测量、自动保存测量数据、设置报警阈值等,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设备支持USB、蓝牙和以太网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可无缝对接PC、移动终端或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系统,实现测量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分析,为数字化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持。可测,使用透射模式,配合比色皿测量液体颜色。
从行业标准维度观察,柯尼卡美能达仪器已成为事实上的技术基准:其d/8光学结构被ISO7724/1、DIN5033等标准采纳;透射测量设计符合ASTME1164规范;荧光UV控制方法则被纳入纸浆白度检测标准。这种“技术定义标准”的地位使柯尼卡美能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独特优势。展望未来,技术融合趋势已显现:CM-26dG的色彩+光泽二合一测量预示多参数集成方向;CF-300的0.1秒在线检测则指向智能制造实时监控需求。随着AI技术的渗透,下一代产品可能实现自动异常诊断、智能配色推荐等功能。柯尼卡美能达正通过这些持续创新,将分光测色技术从单一的测量工具,进化为驱动制造业质量升级的重点智能系统。色选机内置分光系统,识别异色颗粒,高速剔除杂质。浙江高分辨率分光测色仪销售
分析色差来源,优化原料、工艺、设备参数,实现颜色稳定。江苏产线分光测色仪总代
在性能参数方面,CM-M6搭载双排40颗硅光电二极管阵列和平面衍射光栅,覆盖400-700nm波长范围。其重复性表现优异:白板校准后,30次连续测量白色校正板的色度值标准偏差ΔE*ab在0.05以内2。仪器内置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支持约1500次测量,满足现场强度使用需求。数据显示界面同样专业,3.5英寸TFT彩色LCD支持11种语言显示,实时呈现色度值、色差图及通过/失败判断。色度学体系涵盖L*a*b*、LCh等多种空间,色差公式包含较新ΔE00(CIEDE2000)和ΔE(DIN6175),确保与全球供应链标准的兼容性7。江苏产线分光测色仪总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