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荧光应用范围:其应用范围极其普遍,可以测定内分泌、蛋白质、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多肽、核酸、受体、神经递质、肉瘤标志物、血药浓度等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根据诊断类别,又可分为传染性疾病、内分泌、药物检测、免疫学、血型鉴定等。免疫荧光实验步骤:洗涤:PBS洗涤5min*3次。封闭:使用封闭液对样本进行封闭,一般1h。加一抗:使用合适浓度的一抗与样本4℃过夜。洗涤:PBS或PBST洗涤5min*3次。加二抗:使用间接法时需要加二抗处理,根据说明书使用合适的浓度,避光处理1h(后面步骤均需避光)。洗涤:PBS或PBST洗涤5min*3次。封片:滴一滴防淬灭剂,封片。可立即观察后暂存4℃尽快观察。荧光抗体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抗原物质。AIRE-1免疫荧光染色
荧光素标记抗体的方法:方法及步骤:①抗体的准备:取适量已知球蛋白浓度之溶液,置入三角烧瓶中,加入生理盐水及碳酸盐缓冲液,使然后蛋白浓度为20mg/ml,缓冲液容量为总量的1/10,混匀,将三角烧瓶置冰槽中,电磁搅拌(速度适当以不起泡沫为宜)5~10min。②荧光素的准备:根据欲标记的蛋白质总量,按每毫克蛋白加0.01mg荧光素,用分析天平准确称所取所需的异硫氰酸荧光素粉末。③结合(或称标记):边搅拌边将称取的荧光色素渐渐加入球蛋白溶液中,避免将荧光素粘于三角烧瓶壁或搅拌玻棒上(大约5~10min内加完),加毕后,继续搅拌12~18h。结合期间应保持蛋白溶液于4℃左右,故须及时添冰去水;亦可将结合装置安放在4℃冰箱或冰库中。AIRE-1免疫荧光染色免疫荧光技术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样品中的荧光信号,从而确定目标分子的存在和位置。
荧光效率:荧光分子不会将全部吸收的光能都转变成荧光,总或多或少地以其他形式释放。荧光效率是指荧光分子将吸收的光能转变成荧光的百分率,与发射荧光光量子的数值成正比。荧光效率=发射荧光的光量分子数(荧光强度)/吸收光的光量子数(激发光强度)。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亦即荧光强度,除受激发光强度影响外,也与激发光的波长有关。各个荧光分子有其特定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荧光光谱),即在某一特定波长处有较大吸收峰和较大发射峰。选择激发光波长量接近于荧光分子的较大吸收峰波长,且测定光波量接近于较大发射光波峰时,得到的荧光强度也较大。
细胞免疫荧光主要用于蛋白定位研究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免疫技术和荧光标记技术相结合,原理就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之后,采用荧光标记,标记完成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某种抗原成分的多少,从而做出一个定位研究,也可以为细胞内信号传导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细胞免疫荧光具有敏感性强、特异性高、速度快的特点,是目前比较常用的组织学技术,也是比较精确的。免疫荧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显示目的蛋白,主要包括蛋白和一抗结合,其次是带有荧光基团的二抗识别并结合一抗,荧光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荧光。免疫荧光技术中,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来定位抗原物质的方法被称为荧光抗体技术。
检测复杂的生物学结构需要较高清晰度的荧光信号,并将荧光信号从背景噪声中分离开来。标准的免疫荧光标记很少能够获得较佳信噪比的成像效果。获得良好图片和较佳的可供发表的高质量图像之间的差异就在于:需要精细调整样品信号达到峰值特异性、高清晰度和较佳放大倍数。虽然荧光基团是进行高质量细胞成像的较佳选择,但不可避免地也极易发生光漂白,即荧光信号的光化学降解或衰退。任何光敏感度的下降都可能导致数据出现偏差,产生假性结果。抗淬灭封片剂可以保护荧光标记蛋白的稳定性,维持数周乃至数月的图像信号完整度。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AIRE-1免疫荧光染色
免疫荧光技术是基于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重要方法之一。AIRE-1免疫荧光染色
荧光的猝灭:荧光分子的辐射能力在受到激发光较长时间的照射后会减弱甚至猝灭,这是由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不能回复到基态,所吸收的能量无法以荧光的形式发射。一些化合物有天然的荧光猝灭作用而被用作猝灭剂,以消除不需用的荧光。因此荧光物质的保存应注意避免光(特别是紫外光)的直接照射和与其他化合物的接触。在荧光抗体技术中常用一些非荧的色素物质如亚甲蓝、碱性复红。伊文思蓝或低浓度的过锰酸钾、碘溶液等对标本进行得当复染,以减弱非特异性荧光本质,使特异荧光更突出显示。AIRE-1免疫荧光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