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荧光实验的注意事项:为了保证荧光染色的正确性,初次试验时需设置下述对照,以排除某些非特异性荧光染色的干扰。①标本自发荧光对照:标本加1-2滴0.01mol/L,pH7.4的PBS。②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③阳性对照:已知的阳性标本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如果标本自发荧光对照和特异性对照呈无荧光或弱荧光,阳性对照和待检标本呈强荧光,则为特异性阳性染色。一般标本在高压汞灯下照射超过3min,就有荧光减弱现象,经荧光染色的标本较好在当天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会逐渐下降。免疫荧光技术可以通过荧光信号显示和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抗原或半抗原物质。P-AKT 1/2/3免疫检测
细胞免疫荧光:细胞种板与细胞爬片制备:1) 细胞密度在90%-95%左右,用预热胰酶消化细胞后重悬细胞于完全培养基中,充分吹打,使之成单细胞悬液,计数。2)取细胞培养12孔板,在每个孔放爬片的位置根据爬片的大小,先在每个孔里准备放爬片的位置滴几滴培养基,然后将爬片置于液滴上,压紧,使爬片与培养皿靠培养基的张力粘合到一起,防止加细胞悬液时爬片漂起,造成双层细胞贴片。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细胞密度种入12孔板培养板内。3)24h或者48h后,根据细胞生长速度快慢,观察判断细胞密度,约90%时进行细胞免疫荧光。MYeloperoxidase免疫抗体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等生物学过程。
荧光色素: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etramethylrhodamineisothiocyanate,TRITC)结构式如下:较大吸引光波长为550nm,较大发射光波长为620nm,呈橙红色荧光。与FITC的翠绿色荧光对比鲜明,可配合用于双重标记或对比染色。其异硫氰基可与蛋白质结合,但荧光效率较低。免疫荧光技术又称荧光抗体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它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很早以来就有一些学者试图将抗体分子与一些示踪物质结合,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组织或细胞内抗原物质的定位。
细胞的固定及免疫荧光:吸去一抗,使用PBS浸洗 3 次,每次 5 min。向孔内滴加足够量适宜浓度的二抗,37℃,室温避光孵育1小时。注意二抗带有荧光素标记,因此操作过程尽量在暗处进行。吸去二抗,使用PBS浸洗 3 次,每次 5 min。向玻片上滴加DAPI,或者Hoechst复染细胞核,一般为蓝色荧光;避光孵育5-10min。使用PBS轻洗细胞3 次,每次 5 min,洗去多余的DAPI。取爬片时由于爬片与培养皿底结合较紧,张力较大,可将注射器针头针尖向背面做个小钩,这样将爬片轻轻勾起,用小镊子取出即可。用吸水纸吸干爬片上的液体,用含抗荧光淬灭剂的封片液封片,注意将爬片反过来贴于多聚赖氨酸载玻片上,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采集图像,注意选择抗体对应的激发光源。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凋亡和细胞存活。
荧光的猝灭:荧光分子的辐射能力在受到激发光较长时间的照射后会减弱甚至猝灭,这是由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不能回复到基态,所吸收的能量无法以荧光的形式发射。一些化合物有天然的荧光猝灭作用而被用作猝灭剂,以消除不需用的荧光。因此荧光物质的保存应注意避免光(特别是紫外光)的直接照射和与其他化合物的接触。在荧光抗体技术中常用一些非荧的色素物质如亚甲蓝、碱性复红。伊文思蓝或低浓度的过锰酸钾、碘溶液等对标本进行得当复染,以减弱非特异性荧光本质,使特异荧光更突出显示。免疫荧光技术是基于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重要方法之一。MYeloperoxidase免疫抗体
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研究代谢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P-AKT 1/2/3免疫检测
荧光的产生:一此化学物质能从外界吸收并储存能量(如光能、化学能等)而进入激发态,当其从激发态再回复到基态时,过剩的能量可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射(即发光)。荧光发射的特点是:可产生荧光的分子或原子在接受能量后即刻引起发光;而一旦停止供能,发光(荧光)现象也随之在瞬间内消失。可以引起发荧光的能量种类很多,由光激发所引起的荧光称为致荧光。由化学应所引起的称为化学荧光,由X线或阴极射线引起的分别称为X线荧光或阴极射线荧光。荧光免疫技术一般应用致荧光物质进行标记。P-AKT 1/2/3免疫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