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的产生:一此化学物质能从外界吸收并储存能量(如光能、化学能等)而进入激发态,当其从激发态再回复到基态时,过剩的能量可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射(即发光)。荧光发射的特点是:可产生荧光的分子或原子在接受能量后即刻引起发光;而一旦停止供能,发光(荧光)现象也随之在瞬间内消失。可以引起发荧光的能量种类很多,由光激发所引起的荧光称为致荧光。由化学应所引起的称为化学荧光,由X线或阴极射线引起的分别称为X线荧光或阴极射线荧光。荧光免疫技术一般应用致荧光物质进行标记。免疫荧光技术通过荧光信号的观察来确定抗原或抗体的分布和定位。CD31免疫荧光染色
基于荧光成像的技术对于查询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方面非常有用。当与免疫化学结合时,荧光成像技术的分析能力增加,增强了这种技术在普遍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实用性,使其成为宝贵的工具。免疫荧光显微镜通过使活细胞成像能够可视化整个细胞器,彻底改变了细胞生物学领域。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是结合抗原抗体结合能力进行细胞分析的常用荧光成像技术。免疫荧光(IF)是一种强大的免疫染色技术,利用显微镜观察与靶蛋白和其他目标分子结合的荧光素标记抗体。免疫荧光用于鉴定细胞中的细胞和组织特异性抗原;可视化蛋白质的存在与否、细胞定位和活化状态;并分析免疫反应。CD31免疫荧光染色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环境污染和毒物作用。
其他荧光物质:酶作用后产生荧光的物质某些化合物本身无荧光效应,一旦经酶作用便形成具有强荧光的物质。例如4-甲基伞酮-β-D半乳糖苷受β-半乳糖苷酶的作用分解成4-甲基伞酮,后者可发出荧光,激发光波长为360nm,发射光波长为450nm。其他如碱性酸酶的底物4-甲基伞酮磷酸盐和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底物对羟基乙酸等。镧系螯合物某些3价稀土镧系元素如铕(Eu3)、铽(Tb3)、铈(Ce3)等的螯合物经激发后也可发射特征性的荧光,其中以Eu3应用较广。Eu3螯合物的激发光波长范围宽,发射光波长范围窄,荧光衰变时间长,较适合用于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细胞爬片免疫荧光:在培养板中将已爬好细胞的玻片用PBS浸洗3次,每次5min;(圆盖片:13mm24孔;18mm12孔;20mm6孔)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爬片15min,PBS浸洗玻片3次,每次5min0.5%TritonX-100(PBS配制)室温通透20min(细胞膜上表达的抗原省略此步骤);PBS浸洗玻片3次,每次3min,吸水纸吸干PBS,在玻片上滴加3%的BSA(PBS配置),室温封闭30min5,吸水纸吸掉封闭液,不洗,每张玻片滴加足够量用PBS稀释好的一抗并放入湿盒,4℃孵育过夜。加荧光二抗:PBS浸洗爬片3次,每次5min,吸水纸吸干爬片上多余液体后滴加稀释好的荧光二抗,湿盒中室温孵育50min。免疫荧光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普遍的应用前景。
荧光色素: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或酒精等溶剂。分子量为389.4,较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较大发射光波长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结构式如下:有两种同分异结构,其中异构体Ⅰ型在效率、稳定性、与蛋白质结合能力等方面都更好,在冷暗干燥处可保存多年,是应用较普遍的荧光素。其主要优点是:①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②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四乙基罗丹明(rhodamine,RIB200)为橘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结构式如下:较大吸收光波长为570nm,较大发射光波长为595~600nm,呈橘红色荧光。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凋亡和细胞存活。r-H2AX免疫荧光试验
免疫荧光技术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与目标分子结合,从而实现可视化检测。CD31免疫荧光染色
免疫荧光Coons等于1941年初次采用荧光素进行标记而获得成功。这种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而进行抗原定位的技术称为荧光抗体技术。用荧光抗体示踪或检查相应抗原的方法称荧光抗体法;用已知的荧光抗原标记物示踪或检查相应抗体的方法称荧光抗原法。这两种方法总称免疫荧光技术,因为荧光色素不但能与抗体球蛋白结合,用于检测或定位各种抗原,也可以与其他蛋白质结合,用于检测或定位抗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荧光抗原技术很少应用,所以人们习惯称为荧光抗体技术,或称为免疫荧光技术。以荧光抗体方法较常用。用免疫荧光技术显示和检查细胞或组织内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等方法称为免疫荧光细胞(或组织)化学技术。CD31免疫荧光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