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荧光实验的注意事项:为了保证荧光染色的正确性,初次试验时需设置下述对照,以排除某些非特异性荧光染色的干扰。①标本自发荧光对照:标本加1-2滴0.01mol/L,pH7.4的PBS。②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③阳性对照:已知的阳性标本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如果标本自发荧光对照和特异性对照呈无荧光或弱荧光,阳性对照和待检标本呈强荧光,则为特异性阳性染色。一般标本在高压汞灯下照射超过3min,就有荧光减弱现象,经荧光染色的标本较好在当天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会逐渐下降。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环境污染和毒物作用。细胞免疫荧光IF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常见问题:1、信号弱或者无信号:细胞或组织样本保存时间过长;2)抗体浓度不合适,参照抗体说明书的稀释浓度,再根据样本表达量进行摸索;3)一抗孵育时间不合适,建议 4 ℃ 过夜孵育。2、高背景:封闭不充分;抗体浓度过高;抗体孵育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清洗不充分;样本变干,染色过程确保样品始终浸没于液体环境中.3、非特异性染色较多:固定液残留,这里需要缩短固定时间并且在封闭液中加甘氨酸,并且抗原修复也可以帮助解决非特异性染色;二抗残留,二抗需要用带有吐温 20 的 PBS 溶解,只要荧光显微镜的强度还可以增大,那么就可以增加吐温洗脱掉非特异性染色。细胞免疫荧光IF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凋亡和细胞存活。
荧光物质,荧光色素:许多物质都可产生荧光现象,但并非都可用作荧光色素。只有那些能产生明显的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才能称为免疫荧光色素或荧光染料。常用的荧光色素有:⑴异硫氰酸荧光素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或酒精等溶剂。分子量为389.4,较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较大发射光波长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结构式如下:有两种同分异结构,其中异构体Ⅰ型在效率、稳定性、与蛋白质结合能力等方面都更好,在冷暗干燥处可保存多年,是应用较普遍的荧光素。其主要优点是:①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②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⑵四乙基罗丹明为橘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结构式如下:较大吸收光波长为570nm,较大发射光波长为595~600nm,呈橘红色荧光。⑶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结构式如下:较大吸引光波长为550nm,较大发射光波长为620nm,呈橙红色荧光。与FITC的翠绿色荧光对比鲜明,可配合用于双重标记或对比染色。其异硫氰基可与蛋白质结合,但荧光效率较低。
免疫荧光间接法测抗体实验注意事项:1)荧光染色后一般在1h内完成观察,或于4℃保存4h,时间过长,会使荧光减弱。2)每次试验时,需设置以下三种对照:①阳性对照:阳性血清+荧光标记物②阴性对照:阴性血清+荧光标记物③荧光标记物对照:PBS+荧光标记物3.已知抗原标本片需在操作的各个步骤中,始终保持湿润,避免干燥。4.所滴加的待检抗体标本或荧光标记物,应始终保持在已知抗原标本片上,避免因放置不平使液体流失,从而造成非特异性荧光染色。荧光抗体法和荧光抗原法都属于免疫荧光技术的范畴。
免疫荧光实验的注意事项: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一定的浓度,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察。染色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染色时间可以从10min到数小时,一般30min已足够。染色温度多采用室温(25℃左右),高于37℃可加强染色效果,但对不耐热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采用0-2℃的低温,延长染色时间。低温染色过夜较37℃30min效果好的多。免疫荧光技术通过荧光信号的观察来确定抗原或抗体的分布和定位。LC3免疫
荧光抗体法是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来追踪或检查相应抗原的方法。细胞免疫荧光IF
免疫荧光通透(目的是使抗体进入胞内),0.5%TritonX-100(一种去垢剂,用PBS配制)室温通透20min(针对胞内抗原,若是细胞膜上表达的抗原则省略该步骤);除了TritonX-100,也可作为通透剂,并且固定后的样品不需要通透。封闭(减少一抗和二抗与非特异位点进行结合),通透后用PBS浸洗玻片3次,每次3min,吸水纸吸干PBS,在玻片上滴加山羊血清,室温封闭30min。常用的封闭液包括:与二抗同一来源的血清、BSA或者是羊血清。从封闭开始所有的步骤,一定要注意样品的保湿,避免样品的干燥,否则极易产生较高的背景。醛类固定的样品,在用一抗孵育前用含0.3M甘氨酸的封闭液进行封闭。细胞免疫荧光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