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注系统是将熔融金属液从压铸机的压射室引入模具型腔的通道,其设计合理性对金属液的填充速度、流动状态、排气效果以及压铸件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浇注系统主要由浇口套、主流道、分流道和内浇口组成。浇口套:连接压射室与主流道,引导金属液进入模具。主流道:是浇注系统中从浇口套到分流道的主要通道,通常设计成圆锥形,便于金属液流动和开模时凝料的取出。分流道:将主流道中的金属液分配到各个内浇口。内浇口:是金属液进入型腔的***通道,其形状、尺寸和位置直接影响金属液在型腔内的填充情况,常见的内浇口形式有薄片式、侧浇口、环形浇口等。模具设计需考虑金属液流动比压,通常控制在90-120MPa范围。福建整套压铸模具技术指导
顶出机构用于在开模后将凝固成型的压铸件从动模(或定模)型腔中推出,主要由顶针、顶针板、顶板、顶杆和复位杆等组成。顶针:直接与压铸件接触,在顶出动力的作用下将压铸件顶出,顶针的数量和分布根据压铸件的形状和大小确定,以保证压铸件受力均匀,避免变形。顶针板和顶板:用于安装顶针和传递顶出动力,通常由两块板组成,中间通过螺栓连接。顶杆:连接顶针板与压铸机的顶出机构,将压铸机的顶出力传递给顶针板。复位杆:在合模过程中,使顶针板和顶针回到初始位置,确保模具正常闭合。上海整套压铸模具技术指导压铸模具的使用寿命与日常维护紧密相关,定期保养能减少磨损,延长其服役周期。
在进行模具设计之前,必须对要生产的零件进行全方面的分析。包括零件的形状、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要求、壁厚分布、结构特点等。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合理的工艺方案,确定分型面的位置、浇注系统的形式、排气方式以及是否需要抽芯等。例如,对于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零件,可能需要采用多次抽芯或旋转抽芯的方式来实现脱模。同时,还要考虑材料的收缩率,以便在模具设计时给予补偿,确保较终产品的尺寸精度符合要求。排溢系统包括溢流槽和排气槽两部分。溢流槽的作用是在金属液充填过程中储存多余的金属液和夹杂物,防止它们进入型腔影响铸件质量。通常设置在***充填的部位或金属液汇聚的地方。排气槽用于排出型腔内的空气和气体,其位置应在利于气体排出且不影响铸件质量的地方。排溢系统的设计与浇注系统相互配合,共同保证压铸过程的顺利进行和铸件的质量稳定。
排气系统的设计应保证型腔内的气体能够顺利排出,排气槽的位置应设置在型腔的***填充部位、拐角处、深腔部位等容易聚集气体的地方。排气槽的宽度和深度需根据金属液的种类和模具材料确定,一般宽度为 5-20mm,深度为 0.05-0.15mm,同时排气槽应与大气相通,避免气体在模具内部积聚。对于一些结构复杂、排气困难的型腔,可采用排气针、排气块等辅助排气装置。冷却系统的设计旨在加快金属液的凝固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保证压铸件冷却均匀,减少内应力。冷却水道应靠近型腔表面,均匀分布在型腔周围,水道与型腔表面的距离一般为 15-30mm。水道的直径根据模具的大小和冷却需求确定,通常为 8-16mm,同时应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保证冷却水的循环流动。对于局部厚大的压铸件部位,可设置单独的冷却镶块,增强冷却效果。模具冷却水pH值需控制在8-9,防止酸性腐蚀铜质冷却管道。
自动压铸模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个功能部件协同工作,共同完成金属零件的压铸成型过程。在压铸过程中,型腔内的空气以及金属液挥发产生的气体若不能及时排出,会导致压铸件出现气孔、缩孔、浇不足等缺陷,因此排气系统是自动压铸模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排气系统通常由排气槽和排气孔组成,排气槽开设在型腔的***填充部位或分型面上,宽度一般为 0.2-0.5mm,深度为 0.05-0.15mm,既能排出气体,又能防止金属液溢出。对于复杂型腔,还可在适当位置设置排气针或排气块,增强排气效果。模具型腔抛光至Ra0.4μm以下,满足精密光学零件表面要求。北京自动压铸模具
模具冷却系统采用变流量控制,节能30%同时稳定成型质量。福建整套压铸模具技术指导
浇注系统的设计直接影响到金属液的充填效果和铸件的质量。它由主流道、分流道、内浇口等部分组成。主流道是从浇口杯到分流道入口的部分,一般呈锥形,便于金属液顺利流入。分流道则将主流道来的金属液分配到各个内浇口,其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梯形或U形等。内浇口的位置、数量和尺寸是关键设计参数。应根据零件的形状和结构特点合理设置内浇口,使金属液能够均匀地充满型腔,避免出现涡流、卷气等现象。同时,内浇口的截面积大小要适当,过大容易导致缩孔缺陷,过小则会增加充填阻力。福建整套压铸模具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