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多地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应急疏散灯在断电情况下的工作效能成为重点考察对象。作为建筑物内引导人员安全撤离的“生命之光”,这类设备能否在突发停电或火灾中持续发光,直接关系到逃生效率与生命安全。记者走访多地消防部门、商业综合体及居民社区,实地探访应急疏散灯的实际表现。
断电自动切换:国家标准下的“硬要求”
根据我国《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所有应急疏散灯必须配备单独电源,并在主电源断电后0.25秒内自动切换至应急模式,持续供电时间不少于90分钟。这一规定旨在覆盖火灾初期烟雾蔓延、电力中断等关键逃生时段。
在某市消防救援支队组织的模拟演练中,一栋20层办公楼的主电源被切断后,所有应急疏散灯在0.2秒内亮起,走廊、楼梯间及安全出口的标识清晰可见。消防员现场测试显示,设备亮度达到国家要求的50lux以上,足以在浓烟环境中被识别。“应急灯的响应速度和亮度是逃生成功的关键。”现场指挥员表示,“近年来新建建筑普遍采用智能集中控制型系统,故障率较传统设备降低60%。”
技术迭代:从“能亮”到“稳亮”的升级
早期应急疏散灯多依赖铅酸电池,存在寿命短、充电慢等问题。如今,锂离子电池与超级电容的普及,使设备续航与可靠性大幅提升。某商业综合体物业负责人介绍,其安装的第三代应急灯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充电次数超3000次,且具备低温性能优势,“去年冬季极寒天气中,所有设备均正常工作”。
此外,智能监测技术的引入进一步降低了维护成本。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设备可实时上报电量、故障等信息至管理平台。在杭州某小区,物业通过云端系统提前发现3盏应急灯电池老化,及时更换后避免了安全隐患。“过去靠人工巡检,现在系统会自动预警,效率提高数倍。”技术人员表示。
老旧建筑隐患仍存:定期检测成关键
尽管新技术普及率提升,但部分老旧建筑中的应急疏散灯仍存在“带病运行”现象。记者跟随消防检查组发现,个别场所存在电池漏液、标识模糊、安装位置被遮挡等问题。某城中村出租屋内,一台应急灯因长期未维护,断电后只亮5分钟便熄灭,远低于国家标准。
“应急灯不是‘一次性用品’,需定期检测保养。”消防专业人员提醒,公众可通过“断电测试”简单判断设备状态:按下灯具上的“试验按钮”,若能立即切换至应急模式且亮度无衰减,则基本符合要求。同时,建议每半年由专业机构进行一次全方面检测,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安全无小事,应急灯的每一秒发光,都可能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国家消防救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推动应急照明与建筑智能系统深度融合,通过AI算法优化疏散路径指示,让“生命之光”更加智能、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