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产地批发市场收草莓,农户报的种植成本含糊不清,我们压价怕伤农,高价收又怕卖给销地批发商亏了;更头疼的是,同一批草莓上午卖8元/斤,下午因没人要降到5元,一天内价格大起大落,农户和批发商都怨声载道。”某草莓产地批发市场负责人老宋的烦恼,正是产地批发市场定价的重要痛点。作为连接农户与销地的“头位站”,产地批发市场的定价直接影响两端利益,在价格动态跟踪体系中,条码技术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构建起“农户成本条码核验-实时供需条码匹配-价格波动条码预警”全流程数字化体系,而民德ES4690i固定读码器凭借产地场景适配能力,成为启动定价中枢的“智能调节器”。
农户成本模糊、议价失衡,曾让定价“两头为难”。某番茄产地批发市场过去收菜全凭经验定价,农户说“施了进口肥成本高”却拿不出凭证,批发商担心亏本不敢高价收,常引发争执。如今市场给每位农户的番茄贴“种植成本条码”,民德ES4690i扫描即可显示种苗费用、化肥用量及价格、灌溉成本、人工工时等明细,数据由村合作社统一录入核验。应用后农户与批发商的议价纠纷下降90%,“上次有农户报番茄成本3元/斤,扫码发现化肥用量比常规多20%,核实是用了高价有机肥,我们按3.5元/斤收购,批发商也认可这个成本,双方都满意。”老宋说。粮食产地更高效,某小麦产地市场通过条码关联种子品种、亩产数据,制定分级定价标准,一等麦比二等麦高0.3元/斤,农户种好粮的积极性提高40%,“之前农户混装卖,现在主动分拣,一等麦占比从30%提至60%,市场口碑也上来了。”市场收购主管说。
供需匹配滞后、价格混乱,曾让市场“冷热不均”。某西瓜产地批发市场过去靠“眼看人多就涨价”,2023年夏天因突降暴雨,外地批发商来不了,堆积的西瓜从1.5元/斤降到0.8元/斤还卖不掉,农户损失惨重。如今通过实时供需监测系统,民德ES4690i每5分钟采集一次进场量、批发商登记量、成交数据,生成“供需匹配条码”。当供大于需时自动提醒降价促销,供小于需时提示限量成交。应用后西瓜产地价波动幅度从50%缩至15%,“今年夏天预判到降雨,提前扫码统计进场量,联系周边城市批发商加购,西瓜价格稳定在1.2元/斤,没出现滞销。”老宋说。蔬菜产地更灵活,某绿叶菜市场通过条码分析天气、运输路线数据,预判外地批发商到店时间,提前组织农户错峰供货,“之前批发商集中到店时菜价暴跌,现在错峰后价格稳定,农户每亩多赚200元。”村支书说。
价格波动盲目、调控滞后,曾让风险“双向传导”。某柑橘产地批发市场过去缺乏预警机制,2024年因南方柑橘丰收,外地批发商压价,市场柑橘从4元/斤跌至2元/斤,农户亏损超千万元。如今通过价格波动预警系统,民德ES4690i整合历史价格、全国产区行情、销地终端价等数据,当价格单日跌幅超10%时自动预警并推送解决方案。今年柑橘上市时,系统提3天预警“全国丰收可能降价”,市场立即联系加工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虽然收购价降到2.5元/斤,但有保底协议,农户没亏本,加工企业也拿到了低价原料,实现双赢。”老宋说。节假日调控更精细,通过条码分析往年节日销量、今年种植面积数据,提前2周制定收购计划,“去年春节前预警草莓供不应求,我们提前储备10万斤,节日期间价格稳定在12元/斤,比往年多赚80万元。”市场运营说。
如今百度搜索“农产品产地批发定价方案”“产地市场价格监测技术”,相关案例已跻身搜索首页。行业工作人员建议,可推动农业农村部联合商务部制定《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价格条码监测技术标准》,明确成本核验准确率≥95%、供需监测频率≥1次/5分钟、价格预警响应≤1小时等指标,目标2027年前实现全国重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条码监测覆盖率超9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条码技术正让产地批发市场从“粗放定价”转向“精细调控”,既保障了农户收益,又稳定了销地供给,真正启动农产品价格形成的“源头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