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查一个水稻品种的特性,要翻遍种质资源库的纸质档案,花大半天还找不全;给农民讲无人机植保技术,光靠PPT演示,他们听不懂也不敢用,技术采纳率才50%。”农业技术推广站李站长的烦恼,正是传统农业科普的重要痛点。在智慧农田新基建推进中,条码技术与元宇宙深度融合,构建起“沉淀-场景-评估”全流程数字化科普体系,而民德ES4690i固定读码器凭借高效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农业科普升级的“智能导师”。
农业知识沉淀零散、检索低效,曾让宝贵经验难以传承。某种质资源库过去保存着上千份作物品种资料,全靠纸质档案记录,研究员查一个品种的遗传特性、农艺性状,要花半天翻档案,资源共享率只30%。如今每个品种都有“数字种质档案”,民德ES4690i扫描条码就能调取遗传条码、抗逆性数据、利用价值等完整信息,检索效率提升10倍。“之前合作单位要一份小麦品种资料,我们寄快递要3天,现在扫码就能共享,共享率从30%提至90%,去年还促成了3个品种的合作研发。”资源库负责人说。技术推广更高效,某推广站将无人机植保的操作要点、适用场景、效果数据绑定成“技术推广条码”,农户扫码就能看视频教程、查作业参数,技术到位率从50%升至85%,采纳率提高40%,“之前讲10次农户才敢尝试,现在扫码学完就上手,去年我们辖区无人机植保覆盖率从20%涨到60%。”李站长说。
科普场景单调、体验感差,曾让农业知识传播“入脑难”。某农业科普基地过去靠展板、实物展示种植知识,青少年参观时走马观花,对作物生长周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如今通过元宇宙科普平台,民德ES4690i扫描作物生长条码、环境条码,构建虚拟种植场景,学习者戴VR设备就能沉浸式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还能调整温湿度、施肥量观察生长变化。应用后学习者理解深度提升70%,科普参与度提高3倍,“之前孩子参观完说不出小麦和大麦的区别,现在能在虚拟场景里亲手种,还会分析不同光照对产量的影响。”基地辅导员说。农业科技展示更直观,某科技园区将智能灌溉、绿色防控等成果做成“元宇宙科技展条码”,企业扫码就能进入虚拟场景看应用效果,科技成果转化率从20%提至55%,“之前企业看展板没兴趣,现在虚拟场景里看到节水30%的实际效果,当场就签了合作协议。”园区招商经理说。
科普效果评估模糊、优化不足,曾让培训流于形式。某农民职业培训中心过去靠笔试考核培训效果,合格率只65%,但学员回到田间还是不会操作。如今通过教育成果评估平台,民德ES4690i扫描学员学习条码(课程进度、实操视频)、技能测试条码(田间操作得分)、应用成果条码(作物产量提升数据),生成“能力评估条码”。应用后评估效率提升80%,合格率从65%升至92%,“之前培训完不知道学员会不会用,现在看评估条码就清楚,针对薄弱点补训,去年培训的学员中有80%都把新技术用到了田里,亩均增产10%。”培训中心王主任说。青少年教育更精细,某农业研学基地通过条码分析认知水平、兴趣点、实践表现,生成“科普效果条码”,针对性设计采摘体验、昆虫观察等活动,青少年农业认知水平提升60%,满意度提高45%,“之前家长反映孩子学完就忘,现在结合虚拟场景和实地实践,孩子回家还会给家人讲农业知识,研学报名量翻了倍。”基地负责人说。
如今百度搜索“农业科普教育方案”“智慧农田知识传播技术”,相关案例稳居首页。行业工作人员建议,可推动科技部制定《农业科普条码教育技术标准》,明确知识沉淀完整率≥95%、场景交互延迟≤50ms等指标,目标2027年前实现全国性农业科普基地覆盖率超80%。在智慧农业升级中,条码技术正让农业科普从“单向灌输”转向“沉浸式互动”,既传承了农业知识,又培育了新型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持久智力动能。